白水江自然保護區,是岷山東端北麓的綠色寶庫,是甘肅的“西雙版納”。它不僅是地球上大熊貓僅存的四大活動地區之一,而且是自然生態環境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一塊凈土。在這座寶庫里,地上有雪山、草甸、河流、原始森林以及眾多珍稀動植物,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礦產。這里600~4000米的海拔差異,構成了“十里不同天”的獨特立體氣候景觀。挺拔的杉樹直插云霄,舒展的棕櫚、芭蕉布滿河川;羚羊沿山巔奔走,群猴在叢林嬉戲,熊貓于竹林獨吟,大鯢潛水底靜思,天空飛鳥叫,地上雉雞鳴,百獸奔逐,蜂蝶群飛。村民忙碌于農事,動物覓食為生存,人與動物和睦相處,各得其所。
經國務院1990年6月批準,白水江自然保護區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轄區內有文縣、武都縣所轄的15個鄉(鎮),生活著漢、回、藏各族群眾9.6萬人,總面積為213750公頃,大部分地域在文縣境內。
白水江自然保護區,不僅僅是“綠色寶庫”,還是西北的“植物王國”。中外學者在植物領域研究的成果表明,白水江自然保護區有高等植物197科2160種、亞種19科239種、12變型。保護區內許多珍稀瀕危植物和古老植物,是研究該地區植物區系起源的有效資料之一。保護區內的植物資源也非常豐富,有食用植物、藥用植物、工業用植物,還有保護和美化環境的許多種植物。眾多的植物分布為開展各種科研課題創造了優越條件,成為中外學者探幽取寶的理想場所。稱其為西北“植物王國”,當之無愧。
白水江自然保護區內棲息著440余種脊椎動物,其豐富程度在甘肅省獨一無二,在國內也屬少見。有魚類、鳥類、獸類、兩棲類等,其中獸類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大熊貓、金絲猴、羚羊、豹和云豹5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獼猴、藏酋猴、黑熊、小熊貓、水獺、猞猁、林麝、斑羚等16種;省級保護動物豹貓和毛冠鹿2種,共計23種,占全省保護獸類總數的67.7%。這些被列入保護對象的獸類中,最使白水江保護區聞名遐邇的當屬“國寶”大熊貓。
大熊貓,全世界總共約有1000只,在我國僅分布在四川、陜西、甘肅三省互不相連的幾個山系中。現在,約有100只生活在白水江自然保護區的高山密林中。白水江自然保護區是我國大熊貓分布最集中、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是一睹野生大熊貓風采的絕好去處。
生活在翠峰似屏、箭竹婆娑、山溪潺潺、飛珠濺玉的秀麗風光中的大熊貓,據有關專家、學者考證,早在1200萬年前就“橫空出世”了。而文縣境內的大熊貓,則是19世紀末俄國波塔寧考察隊隊員別佐夫在碧口地區店壩鄉的摩天嶺發現的,20世紀30年代出版的《中國西部動物志》有明確記載。
保護區的農民群眾為了盡量給大熊貓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寧愿面臨暫時的貧困也不進山采藥,不毀壞保護區的一草一木。大熊貓吃小麥,老百姓非但不驚擾,而且還盼望貴賓經常光臨。有的大熊貓溜進村莊老鄉家覓食,村民們視為座上賓,以禮相待,讓他們吃飽喝足后,及時送回山林。
1988年,白水江自然保護區的大熊貓霄霄和菲菲應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兩國政府的邀請,作為我國政府的特殊使者,遠涉重洋,在南半球進行了為期313天的訪問展出,并參加了澳大利亞建國200周年的巡禮。澳大利亞總理特意看望送展人員并與霄霄和菲菲合影留念。霄霄和菲菲的健康活潑,給澳、新兩國人民帶去了歡樂,增強了我國和澳、新兩國之間的友誼,圓滿完成了特殊的外交使命。
![]() |
蒼山云海

世行外國專家在白水江保護區考察

白水江保護區景觀

白水江自然保護區讓水河下游景觀

大熊貓生活剪影

通往保護區的公路
![]() |
新西蘭游客參觀大熊貓“霄霄”、“菲菲”

金絲猴(茍國強攝)
![]() |
大熊貓生活剪影

大熊貓生活剪影

羚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