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乾隆年間纂修的《四庫全書》是一部龐大的叢書總成。乾隆皇帝于1772年2月下旨,由皇八子永璇總負責,紀昀、陸錫熊為總纂官,歷經10年艱辛編纂而成,參加編纂、繕寫、校勘等工作的先后有3800多人,全書工程之大、成書之快,實屬罕見。其內容涵蓋政治、經濟、軍事、哲學、歷史、藝術、以及天文、地理、水利、農業、生物、醫藥等等,分為經、史、子、集四大部分,收集歷代著作3470余種,合計79008卷,分裝成36078冊,如果算上《四庫全書總目》所載的3461種,全書共5.86億字,卷數之多是《永樂大典》的3.5倍,可謂“史無前例”。全書整理和保存了大量的歷史文獻和珍貴典籍,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總匯。
乾隆編纂《四庫全書》的目的,意在借此清除明末清初著作中的抗清思想,推行文化專制政策。滿清統治者欲借編書之機,竭力剪除各種排滿異端,是對蘊含民主思想的文化典籍展開的一場空前規模的清剿。他的“寓禁于征”政策,實乃借求書之名,而行其改書、毀書之實,在“違礙”、“悖逆”的名義之下,許多珍貴的著作,或失去了本來面目,或絕跡于人間,造成了無可彌補的損失。所以,后世對《四庫全書》給予“功魁禍首”的四字評價。
《四庫全書》編纂成功后,為了收藏,乾隆三十九年清朝廷仿照寧波“天一閣”的式樣,在北京皇宮建造了文淵閣,在圓明園建文源閣,在熱河避暑山莊建造了文津閣,在盛京(沈陽)建造了文溯閣,這就是所謂的“北四閣”,各繕寫1部,分藏于北四閣。后來,又續繕3部于乾隆五十二年,相繼分藏于江蘇揚州大觀堂的文匯閣,鎮江金山寺的文宗閣,浙江杭州圣因寺的文瀾閣,這就是所謂的“南三閣”。歷經15年,繕寫的7部分藏于七閣之中。七閣中的《四庫全書》除裝幀華美,設計精良外,還分別銘刻各具特色的珍貴璽印。
文淵閣所藏是北四閣中完成最早的一部,自人閣之日起,只供帝王一人瀏覽,從未有人敢登閣借讀。1921年國民黨政府曾將故宮所藏善本與搞藻堂存放的《四庫薈要》一起,捆運到南京中央圖書館,其間交由商務印書館抽印了330種,定名為《四庫全書珍本》初集。“七七事變”后,他們把這部全書連同一部分善本運到重慶,解放前又被劫運到臺灣。
文溯閣所藏的那部《四庫全書》原在沈陽故宮,曾一度影印未果,“九一八”事變后,被日寇掠去,日本投降后由蘇聯接收,后送還中國,現藏于沈陽的遼寧圖書館。
圓明園文源閣那部自鈔成送藏后,歷經70余年。1860年英法聯軍侵入北京,搶完了園中珍貴文物后,縱火燒毀全園建筑,《四庫全書》同遭毀滅,一小部分流入民間。近年有報道,在遭焚百年后,發現了其中殘卷一冊。文津閣的一部鈔成后,收藏于熱河的避暑山莊,至1915年運回北京,撥交給京師圖書館,因此北京圖書館(原國家圖書館)前的街名,就改為文津街。
南三閣中的文宗、文匯兩部全書,都在1853年太平軍入鎮江、揚州之際,被清軍倉皇逃命時于混亂中焚毀。文瀾閣的那部,在1860年太平軍二次收復杭州時,為本地流民趁火打劫搶出,流散于街市,后由民間人士丁丙、丁申以私人之力收集3140冊,所缺之頁重新謄抄。1880年文瀾閣重建,丁氏將書盡數送閣,之后,文瀾閣改為浙江省圖書館,民國后陸續派人到北京鈔補,至1925年全部補齊。
在七閣以外,翰林院原存有一部分副本,也在1860年同遭英法聯軍掠奪,已經殘缺不全。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翰林院藏書和《永樂大典》一起,被劫去47萬多冊。先運到意大利的托爾,后又輾轉藏在英國萬國藏書樓,其中少部分于混亂中或流向民間,或流離海外,已經成為遺珍了。
就這樣,被譽為“文獻淵藪,學術津梁”的《四庫全書》,雖然歷經浩劫、慘遭折損,但畢竟以完整的面目保存了下來,這確實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大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