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1月初,頓河大草原上朔風驟起,寒風陣陣,讓正在斯大林格勒苦苦廝殺的數10萬德軍官兵驟然想起——俄羅斯可怕的冬天又將來臨。
面對久攻不下的斯大林格勒,保盧斯和他的第6集團軍幾乎失去了再打下去的勇氣和信心。一向巧舌如簧的希特勒也只得在公開演說中自我解嘲:“我想從俄國的某一個城市到達伏爾加河畔,而那個城市恰好是以斯大林的名字命名的。盡管我們應該謙虛,但我還是要告訴大家,我們已經把它奪到手了!現在僅剩下幾小塊孤立的地區還在俄國人手里。為什么我們不能打得更快一些呢?因為我不想再在戰爭史上制造第二個凡爾登,只要我們能達到目標,時間其實無關緊要。”
其實,希特勒最焦慮的就是時間問題,莫斯科之戰的風雪嚴寒就像噩夢一樣纏繞著每一個參戰德軍官兵的心,同樣也是他心中永遠揮之不去的痛。
陳倉暗渡,朱可夫全線大反攻
而早在9月份,也就是斯大林格勒的巷戰還在激烈進行,防守中的蘇軍還在苦苦支撐時,朱可夫就大膽建議,用斯大林格勒牢牢地吸住德軍第6集團軍,用持久的防御戰消耗其實力和銳氣,使之欲進不能,欲罷不忍;同時,蘇軍迅速組建強大的預備兵團,在外圍對德軍實施深遠縱深的反包圍,力爭一鼓聚殲斯大林格勒當前之敵。斯大林立即批準了朱可夫這一有可能一舉扭轉蘇德戰場局勢的戰略構想,令總參謀部迅速組建以反攻為目的的頓河方面軍和西南方面軍,加入已初顯戰績的斯大林格勒戰場。
截止11月中旬,蘇德兩軍已經在斯大林格勒浴血拼殺了3個多月,德軍損失了近70萬人、1000余輛坦克、2000多門大炮和1400多架飛機。蘇軍的損失也非常大,甚至超過德軍,但有一點不容忽視,那就是蘇聯有著遠比德國雄厚的戰爭資源和比德軍短得多的后勤供應線。
11月13日,蘇軍緊急抽調和組建的各預備兵團陸續抵達戰區外圍,并擺開了大反攻的架式。當時蘇德雙方的基本態勢是:德軍B集團軍群共有80個師3個旅,共計100萬人,另有火炮10000多門,坦克近700輛,飛機約1200架。其中主力部隊第6集團軍和第4坦克集團軍均在斯大林格勒城垣與蘇軍絞殺。掩護其西北翼的是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意大利第8集團軍和匈牙利第2集團軍。在蘇軍方面,共集結了3個方面軍近150萬人的強大兵力,另有火炮15000門、坦克1500多輛、飛機1300多架。而且集軍還擁有不少先進的“T-34”型坦克和100多門令德軍聞風喪膽的“喀秋莎”火箭炮。
隨著力量對比的變化,攻守雙方角色也相應轉變。
11月18日午夜,堅守在斯大林格勒城內的蘇軍第62集團軍收到了最高統帥部關于次日凌晨蘇軍將發起全線反擊的命令,崔可夫等官兵興奮欲狂。終于熬到頭了,第62集團軍用鮮血和生命鑄成的口號“決不后退一步”,現在該換成“勇猛前進了”!
幾乎與此同時,在斯大林格勒城北,從頓河左岸的巴浦洛夫斯克到耶爾佐夫卡一線約400公里的戰線上,蘇軍西南方面軍和頓河方面軍的數十萬部隊在森林和夜幕的掩護下,已經全部進入了反攻出發陣地。在他們正面,是德軍第6集團軍10個并不滿員且對蘇軍的大反攻毫無察覺的步兵師。
1942年11月19日凌晨,斯大林格勒紛紛揚揚地飄起大雪。7時30分,隨著朱可夫一聲令下,3500多門蘇軍大炮一齊發出了怒吼,風馳電掣般的呼嘯聲一下子撕碎了清晨的寧靜和漫天的云霧。
在猛烈的炮火掩護下,早已蓄勢待發的蘇軍在坦克和裝甲車的引導下,首先撲向戰斗力最弱的羅馬尼亞第3集團軍。面對如此勇猛而突然的進攻,早已心灰意冷的羅馬尼亞軍隊驚恐萬狀,很快就崩潰了。在暴風雪的掩護下,蘇軍迅速渡過頓河,一路向西席卷而去,直搗德軍后方;另一路則快速南下,直取戰略重鎮卡拉奇。 在西南方面軍發起進攻的次日凌晨,斯大林格勒方面軍也在城區發起了猛烈的反攻。已成驚弓之鳥的德軍一觸即潰,使得斯大林格勒方面軍幾乎沒費什么氣力,便長驅直入抵達了卡拉奇,實現了和西南方面軍的會師。
蘇軍兩大方面軍在卡拉奇勝利會師,意味著斯大林格勒城下的德軍第6集團軍已經同B集團軍的其他部隊分割開來,保盧斯22個師,近33萬人的殘兵敗將,已被圍困在斯大林格勒城下。
進退失據,保盧斯大難臨頭
當第6集團軍在斯大林格勒城下進退維谷、浴血奮戰時,保盧斯上將就有一種大難臨頭的預感。隨著蘇軍突然而猛烈的反攻開始,他終于確信了自己的判斷。糧彈不濟,后援無著,可怕的嚴寒籠罩著大地。歷史為布勞希契元帥和博克元帥準備了一個風雪莫斯科,難道今天又要為他保盧斯準備一個風雪斯大林格勒嗎?面對司令部里驚慌失措的下屬們,他以自己那種處變不驚的大將風度穩住了每一個陷入絕望的人。他相信局勢還沒有惡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蘇軍雖然強大,但他們的合圍并非無懈可擊。集我第6集團軍數十萬將士之力,殺開一條血路并非完全不可能。”
為了擺脫厄運,保盧斯連夜打電話給希特勒及B集閉軍司令部,請示突圍事宜。
遺憾的是,從來不允許后退的希特勒電令:“第6集團軍占領環形防御陣地,等待從外面發起的進攻,以解除蘇軍的包圍。”
第6集團軍在斯大林格勒的冰天雪地里就地死守,無疑會使保盧斯和他的數十萬精兵陷入絕境。陸軍總參謀長蔡茨勒將軍向希特勒直言:“第6集團軍必須突圍,否則必將全軍覆沒!”
希特勒粗暴地拒絕了蔡茨勒將軍的建議:“戈林元帥已經向我保證,德國空軍將向第6集團軍提供足夠的供應物品,如有必要,保盧斯和他的第6集團軍將在斯大林格勒堅守一個冬天,直至我們援軍的到來。”
而希特勒另有一個計劃:他命令久負盛名的陸軍元帥曼施坦因組建一個新的頓河集團軍群,以強大的兵力擊破蘇軍的包圍圈,與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會合后再戰斯大林格勒,把整個戰局扭轉過來。
曼施坦因元帥一接受任務,便精心制定了一個兩翼突擊牽制,拉開蘇軍空當、讓第6集團軍乘勢突圍的行動計劃。該計劃的代號為“冬季風暴”。
12月16日,曼施坦因精心策劃的“冬季風暴”正式打響,兇猛的德軍坦克集群分南北兩路,向包圍第6集團軍的蘇軍陣地猛攻過去,和蘇軍展開一場“生死競賽”。
面對曼施坦因瘋狂的進攻,蘇軍前線指揮員表現出了高超的戰役指揮能力。他們一邊利用既設陣地節節阻擊進攻的德軍,一邊派精銳部隊進攻德軍的側翼。曼施坦因元帥立刻方寸大亂,經過十幾天的艱苦進攻,本來已推進到距第6集團軍僅50公里的地方。但自己的側翼受到嚴重威脅,使曼施坦因不得不緊急收縮兵力,以免被分割圍殲。這樣一來,蘇軍所擺出的“圍城打援”的架勢立刻收到奇效,因擔心后路被抄,曼施坦因元帥不得不向對現實,痛苦而無奈地結束了歷時十幾天的“冬季風暴”。
保盧斯和他的第6集團軍最后的一線生機終于破滅了。
回天無術,百萬雄兵灰飛煙滅
此時此刻,困守包圍圈中1個多月的第6集團軍已經陷入了饑寒交迫的絕境之中。戈林的空中支援因為蘇軍嚴密的空中封鎖而變成了空頭支票,日甚一日的嚴寒和暴風雪奪去了無數德國士兵的生命。保盧斯斷言,不用蘇軍進攻,僅僅憑饑餓和暴風雪,就足以毀掉他的整個集團軍。
1943年1月8日,蘇軍前線指揮部派人給保盧斯送來了最后的通牒:“你軍已陷入絕境,你們饑寒交迫,疾病叢生。俄羅斯的寒冬才剛剛開始,嚴霜、寒流和暴風雪還在后頭……為避免無謂的犧牲,茲建議你們在24小時內無條件投降。”
面對絕境,保盧斯深知回天無力,遂電告希特勒:“……為了挽救活著的人,請允許我們即刻投降。”
第二天,希特勒回電:“不允許投降,應固守陣地,戰斗到最后一個人,最后一粒子彈。”
為了給保盧斯及第6集團軍的其他軍官打氣,希特勒下令授予保盧斯陸軍元帥軍銜,同時給被圍的其余177名軍官各晉升一級,也就在這一天,蘇軍第64集團軍第38摩步旅的官兵們出現在保盧斯的司令部門口。沒有任何的抵抗和交火,當上元帥還不到24小時的保盧斯和他的24名將軍一起,頹喪地向蘇軍舉起了雙手。兩天以后,整個斯大林格勒戰場上的德軍全部停止了抵抗,向蘇軍投降。
歷時180多天的斯大林格勒大會戰,終于落下了帷幕。
這次戰役,德軍共損失兵力150萬,坦克3500輛,火炮12000門,飛機3000架。第6集團軍殘存的9萬多人,包括他們的總司令保盧斯元帥都當了俘虜,這支曾經憑借著精良的武器和殘忍好斗的精神席卷大半個歐洲的軍隊,終于結束了他們引以為豪的“不可戰勝”的神話。一名叫馮·特拉米爾的被俘德軍師長淚流滿面地說:“我們也遇到過失利,但我在德國軍隊服役了40年,像這樣慘痛的失敗是絕無僅有的”
斯大林格勒之戰是整個蘇德戰爭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它沉重地打擊了德國軍隊的士氣,增強了同盟國戰勝法西斯軍隊的信心,同時也作為德國軍隊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慘敗而載入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