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人自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這句話被許多國人奉為行事的準則。于是,一人遭難、眾人圍觀的悲劇便不斷地上演。魯迅曾說,他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靈魂。魯迅的深刻我無法企及,我只想到,莫非這些看客是要借他人的苦難來沖淡自己生命中的慘淡之感?如果是這樣,那不是事與愿違么,因為看客既多,就難免導致人人自危,說不定哪天自己就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極端的冷漠和自私構成了巨大的心靈災難,同時也凸現出人道主義的稀缺和可貴。人道主義究為何物?就常識論之,人道主義無非是尊重人的生命和價值。在日常生活中,它體現為人與人之間質樸而溫厚的情感,以及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而且,在大多數情況下,人道主義行為并不需要冒生命之危險,有時甚至是舉手之勞。
盧梭的《懺悔錄》說了這樣一件事:當他流浪到瑞士洛桑時,身上已沒有一個銅板。他冒失地走進一家旅店住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吃過早飯后,他和店主算了算帳,共計應付七個布茲(當時的瑞士貨幣)。盧梭想把短外衣押給店主,但那個好心人拒絕了,并說:“感謝天主,我從來沒有扒過人家的衣服,也不肯為七個布茲破例,你還是留著你的外衣吧,等有了錢時再來還帳。”盧梭接著寫道:“他的善心感動了我,但是,當時的感動實際上還不夠,也遠不如我以后回想起這事的時候感動得深。”他不僅在事后不久就托一位可靠的人還了帳,而且十五年之后路過洛桑時,還想去拜訪這位店主,以求讓他知道他當年的善行并沒有被忘掉。
我當然不是盧梭,但我看了這個故事卻感同身受。
記得一首歌中唱道: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這歌詞確實是好,但艱難的是將它化為每個人的心靈自覺。
(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