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所創造的一夜致富傳奇,常讓人想入非非。其實,在生活中天上是不會輕易掉餡餅的。鮑勃·麥卡菲力排學術壁壘,靠著堅強的創新信念完成了科研工作,并且創辦3Com公司,使自己的“孩子”長大成人。他做的這一切就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成功是憑借努力,而不是運氣。離開企業界,他投戎從筆,當上專欄作家,以期對IT的學術研究方向及市場走勢有更大的影響。雖然,他常常毫不客氣地批評蓋茨等知名企業家,而且一些觀點也難免偏激,但大家都曉得他是出以公心。因此,這些人依然是麥卡菲主持的一些重要論壇的嘉賓。年過50的麥卡菲筆耕不輟,甚至開玩笑說要問鼎普利策新聞獎,精神真是可嘉。
麥卡菲是誰
許多人會問:“麥卡菲是誰?”他是以太網之父,是3Com創始人,是一位廣受歡迎的專欄作家,一位見多識廣的博學者,還是業內著名的會議主辦人。麥卡菲老了,不能像如今的年輕人那樣在商場上叱咤風云,但是30年來,麥卡菲卻似乎一天比一天忙。在他那一代英雄中,還像他這樣生龍活虎的人已經很少了。
麥卡菲已足夠成功,但他本人似乎并不這么認為。他覺得自己從未真正達到過成功的彼岸,而成功似乎總在一臂之遙,伸手可觸。這些年來,他還在努力,以期最后擁抱成功。結果,他發現自己擁抱的只是越來越多的事務:他要規劃和組織兩個業界最著名的年度會議Vortex和Agenda99。每周他還要為Infoworld寫一個685字的專欄,同時還在幫助MIT具有百年歷史的《技術評論》做復刊工作。有一次,他剛剛做完17個城市的巡回報告,回到家發現答應給出版社的一本書已逾期兩月……
我恨上了哈佛
麥卡菲出生于紐約,父親是位航空技師。小學四年級時,老師要每個人寫一篇讀書報告,交作業的前一天晚上,他才火急火燎跑到父親的地下室,書架上一本黑色的書吸引了他,這是MIT教授編寫的電氣工程手冊。麥卡菲看不懂,但也硬編出一份讀書報告,而且還寫道:“將來我要上MIT,要拿一個電氣工程的學位。”結果報告得了一個高分。
果然,麥卡菲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績考入了MIT,也果真拿到了電氣工程的學位,另外還輔修了一個管理的學位。
研究生階段,麥卡菲進入了哈佛大學,但他立即恨上了哈佛:“哈佛滿足幾世積財、家產萬貫的闊少。而MIT滿足一文不名的窮孫,這是階級差別”。在那里,他先拿到了,一個應用數學的碩士,接著還想拿一個計算機學的博士。當時麥卡菲想著手將學校聯到剛剛新建的ARPA網上,但哈佛校方認為一個研究生不知天高地厚,斷然拒絕了他的請求。于是,麥卡菲就到MIT的MAC項目中找了一份工作,負責制作硬件,可將MIT的小型機聯上ARPA網,這個硬件就是接口信息處理(IMP),如今還掛在他往波士頓的小棚屋里。
做完IMP,麥卡菲寫了一本名為《ARPA網梗概》的小冊子,主要介紹ARPA網的應用,并在1972年ARPA網會上散發。三天的會議重新塑造了他的世界觀:與會的有創新者,也有隱居者,隱居者往往一生無名。
麥卡菲被ARPA網迷住了,他以此作為博士論文的課題,未料奇怪的事情出現了:哈佛給他判了個不及格,說是工程過多,理論不夠。“從此我恨上了哈佛,哈佛也恨我。”
正巧,麥卡菲父親離開坎布里奇去了紐約,他就對父母封鎖了這個失敗的消息。麥卡菲給PARC計算機實驗室的主管鮑伯·泰勒打了個電話:“我的論文沒通過。”泰勒的反應是:“過來吧,到這里繼續你的工作。”
正如麥卡菲永遠不會寬恕哈佛一樣,他也永遠將泰勒視為英雄:“鮑伯不會做錯任何事情。”
麥卡菲一邊在PARC工作,一邊到華盛頓培訓軍事人員使用ARPA網。每次去華盛頓,他都住在老朋友史蒂夫家。史蒂夫在國際部工作,是ARPA網的程序管理員,他家客廳只有一張睡椅,那是一個十分關鍵的睡椅。麥卡菲躺在上面,無意中翻起一本1970年信息處理協會的會議論文集,里面談到一個基于無線電的計算機網——Aloha網,它是在夏威夷大學開發的。麥卡菲發現里面有不少錯誤,他找到并糾正了Aloha網模型中的錯誤,并作為論文修改后的一部分。由于理論性很強,結果終于使他拿到了哈佛的博士學位。
一位不安分守己的家伙
1973年5月22日,麥卡菲永遠不會忘記這個日子,這一天他發表了題為《Alto以太網》的備忘錄。里面有以太網如何工作的設計簡圖,那是以太網作為一個完整的詞第一次出現。麥卡菲起名時想到了19世紀物理學家在解釋光穿越空間時所構想的那類發光媒介,就叫“以太”。1973年11月11日,系統真正開始工作了。
20多年來,以太網擊敗了IBM令牌網等多種競爭技術,并且將傳輸速度從3MHz提升到今天的1GHz,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麥卡菲的堅韌不拔與個人魅力。他發明了以太網,但更重要的是他將以太網確立為開放的標準。在離開PARC之前,麥卜菲首先要說服施樂,他的發明將是未來的重要方向。同時他一再努力,勸說英特爾和DEC接受以太網的技術許可。他到DEC與總裁肯·奧爾森談,與負責工程技術的副總裁戈登·貝爾談,與每一位工程經理談。從上到下幾乎談遍了,最終使DEC同意支持以太網。最后,英特爾、DEC和施樂聯合起來支持以太網,與IBM的令牌網以及通用汽車開發的令牌總線展開競爭。如果沒有麥卡菲這位出色的“推銷員”和“催化劑”,以太網則根本不可能成為標準。1982年,以太網終于成了IEEE802標準。
麥卡非不是一位安分守己的家伙。他身處硅谷,正逢盛世,此時幾乎人人都想開自己的公司。麥卡菲明白要想讓以太網成為標準,還必須靠市場力量來推動。雖然英特爾、DEC、施樂等都已加盟,但他還是想親自動手,以推波助瀾。1979年,他離開PARC,創辦了3Com。3Com代表“Computers(計算機)、Communication(通信)、Compati—bility(兼容性)”。開始的業務是替通用電氣、德州儀器和Exxon等公司部署以太網。但不久,他就認識到公司應該生產自己的產品。1980年秋,他拿著商業計劃書去找風險投資家。“當時以太網還有很大的爭議性。但干我們這一行的,當你遇到像麥卡菲這樣的小伙子,既是技術領袖又有領導才能,你就不必猶豫,盡管跟著這匹馬走。”1981年2月,慧眼識馬的Mayfield基金很痛快地給了麥卡菲120萬美元,買下3Com公司1/3的股份,而且給他物色了一位經驗豐富的來自HP的比爾·克勞斯幫助運作公司。(后來比爾成了3Com的總裁、CEO兼主席。)
卓越的企業領導才能
麥卡菲最驕傲的成績就是他率領公司做銷售和市場推廣,使公司收入從零升到了1984年每月100萬美元以上。他證明了自己發財不是因為發明了以太網,而確實是有企業領導才能。“我賣以太網,一賣就是10年,這是我為什么有錢的原因,與1973年發明以太網絲毫不相干。”這個說法當然另有所指。當年幫他一起開發以太網的Boggs雖不貧窮,卻也不是百萬富翁,但他不會嫉妒麥卡菲的成功。一方面以太網的設想的確來自麥卡菲,另外他也承認麥卡菲的企業家才能,是麥卡菲將這件實驗室的發明帶到了市場。
微軟還讓他認識了另一類“朋友”的面目。為了對抗Novell,3Com加入了微軟和IBM的陣營,共同開發和銷售廣域網管理軟件,但這場合作最后成了一場可怕的惡夢。“有一天,微軟突然宣布他們要將我們的產品賣給我們的客戶。我們的合同沒有這項規定,他們不能這樣做。而且合同還規定,即使我們自己不再銷售產品了,也還得繼續付給微軟費用。公司因此損失了8700萬美元,我們被騙了。”對此,中了微軟計謀的麥卡菲永遠難以釋懷。后來寫文章時,他自然始終對壟斷行為大加鞭撻,對微軟也不可能有一句好話。
努力工作才能接近成功
由于遲遲未決的標準之爭,加上產品線定位不明,整個80年代,3Com都在努力抗爭,自然也引發公司內部的權力斗爭。1990年,丟掉CEO烏紗帽的麥卡菲接受了英國劍橋大學的榮譽,從事學術生涯,但只呆了1年,他就厭倦了校園生活,殺回西海岸。“當時我想在Inforworld開個專欄,可當時的主編卻不給我。不過,他們需要一個出版人,我就走馬上任,結果十分成功,兩年半時間利潤上升了兩倍半。這樣我就可以寫專欄了,當出版人是我得到專欄的惟一途徑。”
麥卡菲對出版頗有好奇心,他學得很快。也正是他的到來,迎來了Inforworld的復興。后來,他卸掉了出版人的角色,開始專心致志寫文章,也開始更多地介入IDG的策略,他擔任了IDG技術副總裁,并且成為IDG的董事。
每年8月,麥卡菲都會邀請10-15位老朋友到他的農場相聚。這一周內沒有自來水、沒有電,他們劃船、遠足,進行各種探險,甚至在海灣赤身裸體游泳。
1995年,麥卡菲因他的寫作而獲得大獎。他說,這只是夢想獎項中的第一個。在他的夢想獎項中,最奪目的就是普利策獎,這是他工作的驅動力。他不僅僅想成為一名記者,他還要成為一位偉大的作家。但有人告訴他,普利策獎只授予日報的記者(Inforworld是周報)。“以后我可以去日報工作,我離退休還有13年時間,這足夠了。或者我扛著相機,說不定哪天正好碰到一名救火隊員正在燃燒的建筑中搶救一名孩子。”麥卡菲雄心勃勃。
如果說,IT業內大多數成功者都有幸運的成分,那么麥卡菲的一生中卻很少有幸運從天而降。他自始至終相信命運只掌握在自己手中。他的理念是:你越努力工作,你才能越接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