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研究
百多年來,由于步槍作戰功能的變化,其結構也是千姿百態,妙趣橫生,形形色色的步槍結構演變,也給后人留下許多懸念,這些懸念至今仍然影響著它的發展,本文所討論的問題可能對所有單兵使用的槍械有所借鑒。
關于空倉掛機
空倉掛機是\"彈倉式\"步槍中的一種結構。在我國,不論是單發射擊的53式步槍,或是半自動射擊的56式半自動步槍,都采用彈倉供彈,彈倉固定在槍身上(不能拆卸),彈倉內的槍彈被射完以后,空倉掛機自動將槍機(槍栓)扣在后方,以便于射手從槍身上方將排列在彈夾中的槍彈壓入彈倉。因此,空倉掛機的功能就是空倉后扣住槍機,\"空倉掛機\"四字就表明了它的功能。彈倉供彈的步槍在結構上有以下特點:彈倉固定于槍身;有空倉掛機;機匣上方留有壓彈口;導氣式步槍中,活塞必須與槍機脫開(短行程),以便讓出壓彈空間;士兵攜帶的槍彈,必須排列在一個個彈夾中,每個彈夾中排列的槍彈數就是彈倉容彈量?,F在,空倉掛機所依托的彈倉供彈步槍早已作古,而空倉掛機卻在某些著名的自動步槍(M16步槍、AUG步槍)中保留下來。自動步槍是彈匣供彈,彈匣可以裝卸,在彈匣與槍身分開的狀態下裝彈入匣,槍彈已是散彈攜帶,并廢棄了彈夾,彈倉式步槍的一些結構特征在此已蕩然無存。顯然,在這些步槍上空倉掛機原來的功能已經沒有了。我們無法了解這些有空倉掛機的自動步槍設計者的創意,據說,空倉掛機的新功能是發出彈倉中\"彈已射完\"的信號,以便射手立即更換彈匣。我曾認真詢問過一位熱衷于保留空倉掛機的射手:
問:自動步槍設置空倉掛機有什么好處?
答:只要掛機扣住槍機,說明彈匣已空。
問:在忙著瞄準射擊的過程中,射手能看見槍機被扣住的狀況嗎?
答:只要槍聲一停,說明槍機被扣住了,用不著瞧。
問:射手是先感覺\"槍聲停\",還是先看見\"被扣住\"?
答:當然是\"槍聲停\"。槍機被扣住是看不見的,除非卸下彈匣才能看得見。
可見,是\"槍聲停\"告訴了射手彈匣已空,\"槍機被扣住\"是聯想而已。要說明的是,在現今的各種自動步槍中,沒有空倉掛機的是絕對多數,這些步槍的射手就是靠\"槍聲\"來判斷彈匣是否要更換。沒有空倉掛機,照樣能判斷彈匣中是否有彈。如此說來,自動步槍中空倉掛機的這一派生功能也不復存在了。我曾經告訴那位射手,請他用2支81式自動步槍作一對比試驗,其中一支步槍的空倉掛機被去掉。
擴大開來,大量的沖鋒槍和各式輕機槍都是以連發射擊為主的自動槍械,從它們誕生之日起就沒有經過以單發射擊為主的彈倉式供彈過程,它們在射擊中也有供彈具中槍彈告罄的問題,從來都靠\"槍聲停\"來判斷,也沒有哪位設計師把空倉掛機設置在這些槍械中。那么,在有些自動步槍中仍然保留空倉掛機是否為一種\"返祖現象\"?
關于左撇子用槍
最近幾年,國內出現了左撇子用槍的呼聲。我不清楚,左撇子占多大比例,據國外的概略估計約有10%。說實在的,直到現在,我們看到的步槍都是右手射手使用,但是從人機工效出發,現在的自動步槍盡量在結構上使射手的左右手都能方便操作。但這里提出左撇子用槍是從生理角度提出來的,從抵肩、瞄準、射擊、戰術動作、攜行,甚至拼刺,步槍結構要按左撇子的招式設計??梢韵胂?,一個連隊中有10%的士兵是左撇子用槍,怎樣訓練這些步兵,必是一個頭疼問題。其實,左撇子和正常人在武器操作上并非存在天障,在社會生活中克服\"左\"、\"右\"障礙的實例枚不勝數,孩子們一入幼兒園一律被教以右手寫字,左手用筷子的孩子被母親矯成右手的不計其數,您看見過左手使用斧子和鋸的木匠嗎?看見過左手鍛磨的石匠嗎?這些匠人在他們從師時,就被師傅劃一了。我們照樣沒有看到過,左手握弓的提琴手和胡琴手。一個左撇子在他入伍那天起就授以右手持槍又有什么難處?所以世界上步槍型號不下百種,全是右手使用的結構,這是有道理的。反過來,正常人使用的槍倒是要考慮人機工效,為了讓步槍發揮更大的效力,盡量讓左右手都能操作,如左右手裝填,左右手扳動快慢機,左右手裝定分劃,左右手更換供彈具......這與左撇子使槍是兩個概念,不能混淆。這方面新出現的步槍如TAR-21、CR-21等步槍有很好的表現。但是像FAMAS、AUG等步槍實現左右拋殼的結構卻不敢恭維。首先,這些槍的拋殼方向在配給士兵前已調整好(士兵自己無法調),在使用過程中又無法靈活改變拋殼方向,也就不能隨時調換左右抵肩(傳統結構的槍可以在使用中調換左右抵肩);其次,真正給左撇子配置了向左拋殼的槍,必定是\"害群之馬\",因為右手射手無法使用。這種可左右拋殼的結構有點像\"聾子的耳朵\",是否有理?
那么,同樣是單兵槍械的沖鋒槍和輕機槍,為什么沒人提左撇子用槍?
關于光學瞄準鏡
光學瞄準鏡在性能上比機械瞄具的瞄準速度快,瞄準精度高,其價格也在最近20年有明顯下降。目前國外出現了一些以光學瞄準鏡為主的步槍(機械瞄具為冗余系統),隨之,國內要求以光學瞄準鏡為主的呼聲高了。20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M16的設計師斯通納以及AK系列的設計師卡拉什尼柯夫父子相繼應邀來華,關于配用瞄準鏡的問題,他們的回答都是否定的,原因是經不起使用。據我分析,光學瞄準鏡固定在槍身以后,經不起磕碰、暴曬,浸水后密封性不能保證,長期擦拭后透光率變低。M16步槍已改進到了M16A3及M16A4,其中主要的一項內容就是設置了幾個導軌,必要時可安裝光點式瞄準鏡、微光瞄準鏡、望遠式瞄準鏡和熱成像儀,但始終沒有改變以機械瞄具為主,光學瞄準鏡只是一種臨時配置,觀察最近美國維和部隊和以色列步兵使用的M16步槍就能印證。AN94步槍是俄羅斯下一代步槍,也是以機械瞄具為主,耐人尋味的是AN94步槍研制過程中共有12個方案,前8種方案均采用光學瞄準鏡為主,到第9個方案以后,改為機械瞄具為主。美國和俄羅斯是經歷多次大戰的國家,步槍設計也最富經驗,這方面倒有點老成持重。以機械瞄具為主的還有FAMAS步槍等。以光學瞄準鏡為主的有AUG步槍、G36步槍、L85A1步槍、TAR-21步槍、CR-21步槍等,可能是在技術方面有所突破,也可能是對槍械使用條件有不同的考慮。
目前來講,步槍是否能實現以光學瞄準鏡為主,仍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關于覘孔式機械瞄具
我國一些新型槍械安裝了覘孔式機械瞄具,但由于長期習慣了缺口式機械瞄具,加之原理上缺乏認識,設計也有一些缺陷,因此非議較多。
在機匣蓋能拆卸的步槍(如AK47步槍)上,表尺座只能置于機匣前方,照門只能采用缺口形狀,以增加瞄準視場,這種瞄準具的基線較短。對于機匣蓋與身管固接的步槍(如M16步槍),為了加長基線,表尺座一般設置于機匣后方,照門一般采用覘孔形狀。國內外多數自動步槍采用覘孔式瞄準具。機械瞄準具的一般原理是分劃已裝定后照門通過準星與目標構成一連線,這時槍身被賦予一定的射向。這一過程靠射手的視線來實現。對于缺口式瞄準具,由于照門遠離眼睛(大于20cm),而眼睛只能靠貼腮定位,隨機性很大,要費較長的時間,才能使照門、準星與目標形成三點一線。對于覘孔式瞄準具,由于照門與眼睛很近(約6cm),視線能很快透過覘孔構成正確的瞄準線,瞄準速度快。打一比方,覘孔相當于光學瞄準具的出瞳孔,準星相當于鏡中分劃,光學瞄準鏡的瞄準速度快,是由于射手的眼睛被出瞳孔定位,能很快構成連線。曾經測量過國外同類產品,覘孔直徑2mm以上者占多數。M16A2步槍射距200m以內的覘孔直徑為4.5mm,射距400m以外為2mm??讖?.5mm差不多與望遠鏡的出瞳直徑相當。這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問題,有賴于廣大使用者的智慧。
關于無托結構
步槍小口徑化,為無托結構的發展創造了條件。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相繼出現了AUG和FAMAS兩種無托結構的步槍,之后,又不斷有新的無托步槍推出,如L85A1步槍、TAR-21步槍、CR-21步槍等。無托結構有四個優點:由于除去專門的槍托,全槍質量小、尺寸?。挥捎谑侵睒屚?,加上全槍質心離槍膛軸線較近,無依托點射精度高;由于握把靠近全槍質心,出槍和射擊比較機動。也有三個主要的缺點(主要是人機工效),即直槍托的瞄準難度大;射手臉部靠近槍管尾部,容易受到煙熏;握把在供彈具前方,握持不便。相比之下,傳統結構的優缺點正好與之相反。但這些優缺點也可以轉化,如M16步槍是傳統結構,卻采用直槍托,這是寧可兼得點射精度,犧牲了瞄準方便性。CR-21步槍卻采取了折衷的方法,機匣上方的形狀照顧了傳統的\"自然瞄準\",而又部分地保留了直槍托。小口徑步槍的后坐力小,早期大后坐力下形成的步槍握持方法已不適用,這也緩解了無托結構握持不便的問題。
我軍長期使用傳統結構步槍,乍一配無托結構步槍,首先碰到的是要改變長期形成的一整套射擊方法和戰術動作,加上設計經驗不足造成結構上的部分缺陷,形成較多的人機工效問題。對待這種新生結構,推上去,還要花一定的功夫;否定它,可以隨便找出一大把理由;退回到傳統結構那是駕輕就熟。
步槍結構中的懸念還有許多,上面這幾個比較突出,這些問題的實踐性很強,它們恰恰是實踐者提出的,筆者雖然談了自己的見解,但主要目的是拋磚引玉?!?/p>
(編輯/魏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