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清朝的頂戴,就是朝冠(即官帽)上所佩飾物,又稱“頂子”。官員品級不同,朝冠上的頂戴也不同。這種制度始于順治二年(1645年),據清·吳振械《養吉齋叢錄》卷二十二載,順治二年定百官冠制。一二三品冠皆起花金頂,上銜紅寶石;四品上銜藍寶石;五六品上銜水晶;七品則起花金頂,中嵌小藍寶石;八品起花金頂;九品起花銀頂。到了雍正四年(1726年),又對百官冠制中的頂戴佩飾作了明確規定:一品官為頂鏤花金座,中飾東珠一顆,上銜紅寶石;二品官為頂鏤花金座,中飾小紅寶石一顆,上銜鏤花珊瑚;三品官為頂鏤花金座,中飾小紅寶石一顆,上銜藍寶石;四品官為頂鏤花金座,中飾藍寶石一顆,上銜青金石;五品官為頂鏤花金座,中飾小藍寶石一顆,上銜水晶石;六品官為頂鏤花金座,中飾小藍寶石一顆,上銜 磲;七品官為頂鏤花金座,中飾小水晶一顆,上銜素金;八品官為鏤花陰文,金頂無飾;九品官為鏤花陽文,金頂無飾。以上頂戴文官武官一樣,一望便可知某位官員的品級。這里需要對幾個名詞稍加解釋。“起花”,即凸起、隆起之花。“東珠”,產于松花江及其支流的珍珠,也稱“北珠”,勻圓瑩白,大可半寸,小者亦如豆菽,清廷認為是最名貴的珍珠,只有王、公及一品官才有資格在官帽上佩飾。每年陰歷四到八月間,采珠人乘舟下江,以所獲“東珠”納之于官,如同供賦。“鏤花”,即雕刻之花。“青金石”,像玉之石,色青不透明。“硨磲”,次玉的美石。
雍正五~八年(1727~1730),清朝庭還議定了百官涼帽、暖帽的頂戴。雍正八年以后,各品官的涼帽、暖帽頂戴形成了定制:一品用珊瑚頂;二品用起花珊瑚頂;三品用藍寶石或藍色玻璃,古代所說的玻璃,大抵指天然水晶石一類,非后世人工制造的玻璃;四品用青金石頂;五品用水晶石頂;六品用硨磲或白色涅玻璃;七品以下用金頂。
二
花翎即雀翎,是清代特有的冠飾,用于昭明等級和賞賜軍功。如果某位官員被摘去花翎,那可是非同一般的懲處了。
追根溯源,花翎來源于明代的靛染天鵝翎。據清·吳振械《養吉齋叢錄》卷二十二考證:明朝江彬在遮陽帽上,插上靛染天鵝翎為貴飾。后來明朝廷借鑒了這個做法,給貴者帽子上佩戴靛染天鵝翎、尊貴者給三翎,次者給二翎,再次者給一翎。比如,兵部尚書王瓊得賜一翎,自己就感覺受到了特殊榮譽。
同明代靛染天鵝翎分為三個等級一樣,清代的花翎也分為三眼、雙眼、單眼三個等級。所謂“眼”,就是孔雀翎上的眼狀花紋,一個圓圈就是一眼。從眼的多少可反映出該官的身份等級。眼越多越好,三眼優于雙眼,雙眼優于單眼。據近人朱鵬壽在《舊典備征》卷二中考證:在清代200多年的歷史上,被賞賜三眼花翎者,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7人。另據清·昭梿《嘯亭續錄》卷一記載,大臣中被賞賜雙眼花翎的也只有20余人。被賞賜三眼、雙眼花翎之不易,由此可見一斑。
從下面的事例中,還可看出花翎在官員心目中有多么重要。據清末陳康祺《郎潛紀聞初筆》記述,康熙年間,福建提督施瑯平定臺灣建功第一,康熙封他為靖海侯,可以世代承襲。但施瑯上書懇辭封侯,只要像內地大臣一樣能被賜戴花翎就可以了。因為當時的制度是:在外將軍、提督沒有給花翎的先例。康熙特旨給施瑯賜戴花翎。施瑯不要封侯而愿得賜一翎,可見當時的官員是多么地看重花翎。到了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詔令在外將軍過去未被賞戴花翎者,可以賞戴花翎,如果改換官職則去之。嘉慶十一年(1806年),清朝廷批準江西、山東、河南、山西等省巡撫兼提督也可賞戴花翎。
從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由于國庫空虛、財政匱乏,便有了捐翎的例制。一般情況下,捐納人花7000~10000兩白銀,就可得到單眼花翎,但三眼、雙眼花翎是不外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