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2月,余正昭先生在大陸作了企業管理的巡回講學。從南至北駐足11個城市,最后一站是武漢。我們有幸與這位臺島頂尖成功學大師進行溝通和對話,并聆聽了他的種種觀念和理念。
下面請看余正昭老師為我們揭示“成功的秘密”。
芝麻開門——KASH為你打開一扇門
我從念大學的時候起就對成功學特別感興趣。因為我一直在思考:為什么有些人會生活得很好,而有些人卻窮困潦倒?為什么同樣做一件事情有人能取得成功而其他人卻只能失敗?為什么有些企業能長盛不衰經營成百年老店,而有些企業卻經營不善一點風浪就可以使它破產?后來,我透過很多新聞、報紙、社會傳媒,理解到萬事萬物都有它的dots(關鍵點,玄機)所在,只要我們抓住了這個dots,我們就可以抓住成功!在成功學里,最重要的一條是:找到你的方向。
具體來說,一個人能夠把事情做好,一個企業能夠經營成功,究其原因都是因為他找到了一條正確的道路。對于個人來說,就是他找到了一些適合他個人成長的方向。大凡成功者,他們成功的關鍵都是掌握了自身的優勢,并加倍強化這種優勢,完全投入到自己所喜歡的項目之中,將這種富有特長的興趣愛好發揮到極至。
大學畢業后,我寫成了《不可抗拒的成功魅力》一書。在這本書里,我具體談到了成功的關鍵在于四個部分,歸納起來就是一個縮寫詞KASH。K-knowledge(專業知識),這是基礎。A-attitude(態度),一個人做事的態度是否積極,他對事情成功的渴望有沒有旺盛的企圖心,都直接決定著他的成敗。S代表skill(技巧),擁有熟練的技術技能是成功的第三個必要因素。對于一個業務員,他的業務能力強不強?一個醫生,他的醫術是否高明?所有這些都是我們必須磨練的技巧和能力。最后一個是H-habbit(習慣),它指出一種良好的習慣對一個人的成功將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它將成為一個人人生最大的一筆財富,保障成功的最終實現。
所以,從這四個角度,我們就可以看到成功其實并非離我們很遠,其實很具體很現實,我們能夠抓住它的每個環節每個部分。如果我們能夠為自己的人生做一個好的規劃,科學地進行自我分析,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并以此訂下具體的目標,然后堅定地貫徹實施下去,那么成功觸手可及。
你是小綿羊,還是貓頭鷹
講到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首先來做個有趣的實驗。如果我告訴你,人的類型可以按照動物類別形象地分為5種:①獅虎型(也就是主動型);②孔雀型(也就是表現型);③貓頭鷹型(也就是分析型);④小綿羊型(也就是配合型);⑤變色龍型(以上4類均占一部分的交叉復合型——應變型),那么你能告訴我,你是屬于哪種類型的嗎?
其實,我們做這個實驗的目的,只是想告訴大家:了解自己,是正確定位的前提。當然這需要一個過程,需要自身的努力思考和不斷嘗試,通過“職業生涯”的測試和互動學習來幫助發現自我、挖掘自我。
作為一個專業培訓師,怎樣去幫助去指導受訓者找到他的方向呢?最主要還是通過授課的方式,進行一種問與答的互動式交流。在輕松自如的氛圍里,專業老師與學員進行溝通和了解,努力幫助其認識自我,發現自我。
通過這種方式,就能實現他的目標了嗎?
當然不是。馬上實現目標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實的。“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他要成功,關鍵還是他自己的渴望度要高。老師的授課只能起到一個“點醒”的作用,指點迷津,幫他發現自身缺點,告誡他的一些壞習慣,提示他如何去整合自己的思維。他最終能否成功還是要靠他自身的不懈努力。比如,邁克·喬丹,在他成功的進程中他碰到了好的教練,教練可以幫助他成為一個優秀的NBA球員,但球還是要靠他自己去打。
“3+1”個人成功與企業成功
成功學,如果孤立來看,它是一個抽象而空洞的概念,它必須要一個載體,方能行之有效。我所做的主要研究是把成功學與現代企業管理有機地結合起來。
成功之于企業,其實與成功之于個人,都是相通的。個人的成功關鍵在于個人生涯的規劃管理,而企業的成功關鍵在于企業經營的目標管理。在這里我尤其要著重強調一下企業的經營目標管理,一個企業的經營管理重點包括5個環節:即生產、營銷、研發、人員制度及財務管理,具體說來,就是要使企業生產經營過程的每一階段的目標都要明確化,日期化(期限化),視覺化(能夠文字化,寫下來并公布在能夠看得見的地方),數量化(讓它更清楚具體)。我曾在福州一家生產跑鞋的集團公司給他們主管上過課,發現他們每個生產車間都定下了生產目標,包括生產數量,盈利目標,品質目標和不良率目標。他們都是努力朝這樣的目標去完成,而且通常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追求個人成功方面,除了前面生涯規劃中所提到的“KASH”法則外,還有一個“3+1”法則尤為重要。所謂“3+1”即是指學習、思考、行動+檢核。在知識經濟的今天,只有兩種資源最為值錢,一個是時間,另一個就是知識。所以一個人所以成功,除了極特殊的案例外,一般都是擁有豐富的知識,可以說他所擁有的財富與知識成正比。也許有人馬上就要提出反問:為什么很多富翁其實只有小學文化或初中文化,他們并沒多少文化,但他們富有!在這里,我要糾正一個觀點:知識=學問,但≠學歷。古今中外很多成功人士,他們并沒有受到正規的傳統教育也并沒有取得什么高等學歷,但他們從生活中學習,從社會中學習,通過各種途徑不斷學習和積累,從而改變了他們的人生。臺灣著名企業家王永慶,只有小學學歷,但他會借力借智,不僅多方傾聽有學問的人的觀點,還專門聘請了一支由精英組成的智囊團,每日幫他挑選整合出一些最新資訊供他參考吸收,因此他的視點、觀點,永遠是在時代的最前端,是最新的。這就是知識帶給人的巨大效益。
不斷學習,不斷思考,從而整合出一套自己的思維和方法,這就獲得了知識的最大效用。
還有第三點,就是落實行動。這一點是最難的。古人有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可我這里要說:學而思思而學,不行動者還是不能成功。學、思、行其實是成功的三步曲。最后一點是檢核。透過學習,透過思考,透過行動,去反思自己所對所錯,吸取教訓,總結經驗,才能不斷進步,直至成功。王永慶也曾說過“檢討乃成功之母”,在此我要把這句話送給大家。
我不是學者,我是一個堅定的行動者
我這樣認為,行動者應基本具備四個目標,第一是他的工作目標。他應該在他的生命之中有一個對國家對社會對人類作出具體貢獻(哪怕很小)的工作目標;他應該有這樣一份責任感。第二是他的金錢收入。他應該有能力提升自己的經濟水平,提高生活質量,善待自己。第三點是自我成長和心靈提升的目標。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成功者,終其一生都在不斷地學習與提高,其生命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心靈上的財富遠勝于物質上的財富。在物質財富豐裕了的同時,千萬別忘了提升自身素質和文化修養。要記住,氣度、涵養源自內心。第四點即是家庭的目標。狹義來說,家庭和諧,親人和睦對一個人的成功至關重要。廣義來說,愛是成功的源動力,不僅要有愛的支持(來自家人來自朋友),還要有愛的付出,不吝付出,才能收獲更多,方能成就事業。
我不是一個學者,準確地說,與學者有些出入。我是一個堅定的行動派。我覺得學者重于理論研究重于思,敏于言而訥于行;而我則敏于言亦敏于行,我是一個現實的行動主義者。
概而言之,我是一個大量學習,精于整合,善于檢討,樂在服務,快樂享受的人,是一個很輕松的人。當然,也是一個成功的人。其實,生命過程本身就是一個不斷挑戰自我戰勝自我實現自我的過程。
余正昭簡介:
臺灣圣國企業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畢業于臺灣淡江大學合作經濟系。曾在美國心靈圓滿研究所主修“觀想喜悅心理學”、“巔峰能量成功學”、“團隊動力管理學”。為全球首位華人獲IHM三階博士級講師認證者。并在美國金克拉訓練機構主修“邁向巔峰”、“天生贏家”、“講師培訓”課程,是全球首位華人獲取美國金克拉訓練三階訓練講師認證榮譽者。
(王英摘自《成功》,本刊略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