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慶歷五年(1045)三月,北宋文壇領袖歐陽修,因替范仲淹辯護,遭到宰相呂夷簡的排斥,八月被貶到滁州做太守。到滁州不久,歐陽修得知城西南10里有座瑯琊山,那里叢林茂密、山谷幽深,景色特別秀麗。因此常于公事之余登瑯琊山,飽覽大自然的美景,藉以撫慰自己受謗遭貶的痛楚。
瑯琊山中有一座開化寺,住持名叫智仙。他熱情好客,常和前來游覽的太守品茗談心。一天,智仙對歐陽修談起山間早晚明暗的變化,他說:“瑯琊山間,早晨,太陽升起,籠罩著樹林的霧氣慢慢消散;傍晚,云霧聚攏,山谷又漸漸暗淡。”他又講到山中一年四季不同的特色:“春天,漫山遍野山花怒放,散發出陣陣清幽的芳香;夏天,林木茂密,綠蔭清涼;秋天,天高氣爽,繁霜皎潔;冬天,溪水淺落,清澈見底。”歐陽修聽了智仙這一番描述,感到山中景色異常精彩令人陶醉。
智仙為了讓游人在這里能更好地休憩,也為這里的山山水水增添一點色彩,便在進山六七里處、釀泉之上修建了一座亭子。亭子四角上翹,形如鳥兒展翅欲飛。歐陽修常在亭中設宴招待賓客,筵席上擺著各種野味和蔬果。席間雖沒有吹拉彈唱,但有棋局助興,有醇酒淡茶,人們高聲喧嘩,盡情歡樂。這時,有點醉意的太守,脫下烏紗帽,露出斑斑白發,斜臥于亭中長椅上,沉醉于山水之中,聆聽著枝頭鳥鳴,漸漸夕陽西下,山霧迷濛,如同仙境。
一天,智仙特地登門拜訪,請太守為這個亭子取個高雅的名字。歐陽修略微沉思:這里的醇酒是香甜而醉人的。山中的風光更加美妙令人陶醉。自己常同朋友們去亭中飲酒暢談,并且一醉方休,朋友中自己的年紀最大,可自號“醉翁”。可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這山水之間啊。欣賞山水的情趣盈盈在心里,而寄托在酒中。于是,歐陽修欣然題上“醉翁亭”三個大字。智仙覺得,既有了“醉翁亭”,那還得請歐陽修寫一篇文章記敘“醉翁亭”的由來。
歐陽修寫《醉翁亭記》,幾易其稿,刻意求工。如開頭,初稿寫滁州城東面有山,西面有山,南面和北面也有山,還寫了山勢形狀等,共用了幾十個字;到定稿時,只剩下“環滁皆山也”五個字,寫得十分簡練得體。
智仙聽說太守已將《醉翁亭記》寫好,便特地在“醉翁亭”上擺了一席酒,宴請太守,并請了幾位官紳
作陪。席間,大家都想早點讀到太守的新作,而歐陽修也想趁機征求大家的意見,就手捧文稿,高聲朗誦起來。當他讀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時,停了一下,看看大家有什么反應。只聽張主簿贊賞道:“這兩句是一篇的文眼,真是千古絕唱。”一位老秀才也點頭說:“開頭一段,短短百多字,就把醉翁亭的位置、形狀和命名的緣由交代得一清二楚。如此簡潔,實在難得。”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也無窮也。”讀到這里,歐陽修又停了下來,看看大家有什么看法。智仙高興地說:“這一段是寫瑯琊山早晚四季的景色,如讓我來講,大半天也講不清楚,而太守寥寥數語,就把它勾畫出來了,真是難得的佳句啊!”
歐陽修接著往下讀,當他讀完全文最后一句時,全座的人,無不擊節稱贊,都說:“歐公這篇新作,為瑯琊山增色不少。”歐陽修自然也不免謙虛一番。
兩年后,接替歐陽修做太守的王詔,讀了《醉翁亭記》,深感文章寫得太好了,特地請大文學家、書法家蘇東坡用正楷書寫全文,然后請工匠精心雕刻在瑯琊山的石壁上,給該山的秀麗風光增添異彩,使其聲名遠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