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服裝廠和乙百貨公司簽訂了一份服裝加工合同。雙方約定:由甲方負責為乙方加工2000套服裝,面料由甲方提供,并于2001年9月1日向乙方交付貨物,乙方則應在收到貨后10天內支付貨款。合同簽訂幾天后,甲方發現乙方經營狀況嚴重惡化,拖欠債務嚴重,職工一年工資未發,便找到乙方要求解除合同。乙公司則稱,自己一定會按合同規定支付貨款,如甲方不履行合同,則構成違約。甲方為了規避風險,只好將乙方起訴到法院。
此案中雙方本應按合同規定履行義務,但由于乙方財產狀況惡化,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強迫甲方先履行合同,甲方就將面臨難以收取乙方貨款的風險。因此甲方有權在乙方未給付貨款或提供擔保前拒絕交付貨物,中止合同的履行。這就是不安抗辯權的問題。我國《合同法》68條規定了合同當事人不安抗辯權的行使要求,它規定:“有先履行義務的一方有證據證明對方經營狀況嚴重惡化,或者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履行,或者喪失商業信用,以及其他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情況下,可中止自己的履行,并要求對方提供擔保。”69條還規定:“中止履行后,后給付義務人在合理期限內未恢復履行能力并且未提供適當擔保的,則先履行一方有權解除合同。”
法院根據甲服裝廠提供的證據,解除了這份合同,確保了甲方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