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前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席經濟學家魯迪·多恩布什逝世后,《經濟學家》等報刊先后刊登了悼念文章。為表達對本刊這位專欄作家的哀思,花旗集團副董事長斯坦利·菲舍爾(Stanley Fischer),作為魯迪生前的同事友好,應邀為我們撰寫了這篇文章
7月25日,魯迪·多恩布什與世長辭,享年60歲。一位偉大的經濟學家、一位杰出人物離開了我們。《經濟學家》在他逝世的時候如此評價他:他是值得千里一見的少數經濟學家之一。
魯迪出生于德國克雷費爾德市,曾就讀于日內瓦大學,1971年獲得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1975年,他接受麻省理工學院經濟系邀請在此執教,直至逝世。
魯迪早期研究的課題和文風受其導師羅伯特·門德爾(Robert Mundell)的影響。他研究的主題是匯率、產出和利率,其文風優雅而通俗易懂。他用雙曲線作用來解釋復雜的模型。實際上,此類圖表曾一度被稱為“多恩布什圖表”。他的許多早期著述收錄在1980年出版的經典著作《開放式經濟宏觀經濟學》中。
1976年,魯迪發表了他最負盛名、最具影響力的文章——關于匯率超調的《預期與匯率動態》。1973年美國實行浮動匯率制后,匯率的變動非常大,比國內物價變動大得多,為什么?魯迪提出一個簡單的解釋:物價水平和產量水平是“粘性”的,即變化緩慢。當經濟受到震動,吸收震動的首先是利率和匯率。這種震動的影響逐漸波及產量和國內物價,而匯率則移向新的平衡點。
這就是“多恩布什效應”(Dornbusch Result)。在這個過程中,它意味著匯率常常超過其長期價值,因此匯率變動超過了物價變動。現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席經濟學家肯·羅戈夫(Ken Rogoff)在該篇文章發表25周年時說:“超調一文標志著現代國際宏觀經濟學的誕生。”
在繼續撰寫其著名理論文章的同時,魯迪對政治問題產生了興趣。他成為我們這個時代最杰出的政治經濟學家之一。他在該領域展現了與其理論研究同樣鮮有的才華——洞察復雜問題的本質,并以看似簡單的形式進行解釋。
他的研究范圍廣泛,但通常是當今重大的國際經濟問題。例如,他援引奧匈帝國的崩潰,闡述蘇聯的解體。在其政治著述中,最著名的是1994年預測墨西哥比索危機的那篇文章。另一篇屢讀不厭的文章是1990年的《宏觀經濟民粹主義》。該文準確描述了拉美及其他國家決策者經常會受到的誘惑。
隨著政治興趣的濃厚,魯迪聲名鵲起。他是一位不知疲倦的旅行者、演講者、作者及專欄作家。在其備受歡迎的文章里,在其專欄中,在演講臺上,他的智慧和敏捷的思維讓人難以忘懷。在學術界,他是個雄辯家。
凱恩斯說:“語言應該犀利,因為它們是對輕率思想的攻擊。”誠如此言,魯迪從不懼怕表達其觀點。許多時候,他是許多國家不受歡迎的人,因為他以它們不喜歡的方式陳述它們的政策或行為。
他不僅是公眾人物,也是非凡的機密政策顧問。我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擔任常務副董事期間,常打電話與他商討所遇到的困難問題。他會盡可能長時間地與我討論,而他的建議也往往很有見地,無人能匹敵。
魯迪曾受邀加入克林頓政府。所幸的是他沒有進去,因為他厭惡官僚、文山會海和循規蹈矩。他的特長在官場之外,他能自由想其所想,并表達其觀點。
魯迪同時也是一位非常成功的教授。作為課題導師,魯迪的才能鮮人能及。每個進入麻省理工學院的杰出宏觀經濟學家,包括杰弗里·弗蘭克爾(Jeffrey Frankel)、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莫里斯·奧布斯特菲爾德(Maurice Obstfeld )和肯·羅戈夫都師從魯迪。魯迪桃李遍天下,其中有許多是決策者。我有幸與魯迪一起,共同編著了兩套教材和數篇文章。其中的一套教材《宏觀經濟學》暢銷全球,銷量達100萬冊。
有魯迪的參與,任何集體都會蓬蓽生輝。他是最富才華的人之一,不論是在時間還是精力上,他都慷慨熱情。在與晚期癌癥搏斗的18個多月期間,他從不訴苦,總是樂觀地相信,最近的試驗治療能讓他康復。最后不得不臥床休息時,他說,他希望他的朋友能記住他一直以來的那個樣子,而不是生命結束時的樣子。我們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