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不僅僅是人工,連工程師和科學家都越來越便宜了
Forbes9月2日
10年前,摩托羅拉在中國建起了第一座工廠,雇傭了幾百個不熟練的工人為它生產傳呼機。從那時候開始,摩托羅拉在中國的發展一直保持著非常高的速度,現在摩托羅拉中國公司的收入超過了中國任何一家外企——去年達到了49億美元。上萬名中國工人為摩托羅拉生產掌上電腦、手機、網絡設備和汽車電子配件。不僅如此,摩托羅拉的勞動力隊伍中現在又加入了新的元素——腦力勞動者。目前在北京和其他17座城市一共有1060位工程師和研究人員為他們工作。而公司的計劃是要在2006年以前將這個數字擴大到5000人。
微軟、英特爾和索尼-愛立信移動通訊公司也都在積極利用中國的廉價人才。
許多外資公司正在改變對中國市場的看法。誠然,中國有13億人要買牙刷,或者有那么一天要買汽車。但現在,中國人的收入仍然很低,只有最便宜的國外消費品才有可能為中國大眾所接受,畢竟在中國還有8億農民。對很多公司來說,在中國辦廠看中的是成本優勢,而不是在中國的銷售額有多高。
為什么在這之前這些外國公司不雇傭中國便宜的工程師、計算機專家和生物化學家呢?答案很簡單,因為那時候沒有。摩托羅拉中國公司的人力資源經理PattyWang說,10年前,中國只有最頂尖的大學才能授予計算機科學的學位,而現在幾乎所有的大學都開設了這個科系。商業、市場和人力資源方面的學位設置也大致如此。而且現在所有的中國大學畢業生拿到畢業證書的一個必要條件就是英語要達標,而英語是公司的工作語言。
2000年,中國的大學畢業生總數為5.9萬人。根據波士頓大學的一份報告稱,預計在20年里,中國一年的大學畢業生數字將達到40萬——和現在的教育領導者美國一樣多。
“這里的人才和我們在臺灣能找到的一樣優秀,但是大陸的人才人數更多。”AliCorp(臺灣芯片設計公司,原宏基實驗室)總裁Chin吳說,“當然這也不奇怪。大陸有13億人,而臺灣只有2300萬。”
這家公司從1999年開始才雇傭大陸的工程師,到現在已經有167位電腦和DVD芯片設計師了。這節省了大筆開支,大陸設計師的工資大概是吳先生在臺灣員工的1/3或一半,是美國員工的1/7到1/10。
并不是只有大型跨國公司才注意到中國驚人的人才庫。亞洲企業家像潮水一般涌向中國大陸,年收入1920萬美元的香港公司ChanCo國際集團在大陸擁有850名工人,為Polo,LizClaiborne,CalvinKlein,ArmaniExchange,MarksSpencer和Coach這樣的品牌生產皮帶和錢包。
ChanCo國際集團主席EdwinChan現在還記得1989年剛開始在東莞設廠時候遇到的障礙。那時候他付給每個工人一個月36美元的工資,還提供吃住,但即使是這些都老要想值不值得給。那時的員工都是從國企出來的。“只要你一走開,那幫工人就停下來歇著了。”他說。而且他們分不清什么樣品質的皮帶是合格的,什么樣的皮帶會被客戶退貨,“他們大多數都從農村來,他們買不起皮帶,甚至連一個像樣的錢包也從來沒見過。”
他花了很多時間去培訓工人。現在工人的薪水漲到每月51美元,但生產效率也提高了。去年他在大陸招聘了20個皮包設計師,給他們每個月220美元的工資,同樣的工作如果在香港找人做,他就得付1285美元的工資。
香港Vital生物科技控股公司開始的經歷與摩托羅拉、ChanCo一樣,從雇傭簡單勞動力開始。它在中國大陸的兩處工廠中雇傭了200名工人折藥品包裝盒,在盒內裝入藥品使用說明書,然后進行初包裝。執行主管TerenceAuYeung,他本身也是個生物科學家,說起大陸的勞動力,他覺得簡直比機器還便宜,“他們對口頭命令做出反應,就像是設計好程序的人工智能機器人一樣。”當然,他說這個的時候沒有輕蔑的意思,他的工人每個月的工資是145美元,還包括免費午餐。
現在,Vital公司在武漢和成都雇了40名科學家進行研究,博士的起薪是每月970美元,相當于香港一個不熟練工人的工資。
不是所有外國公司雇傭中國新技術勞工的經驗都是一帆風順的。AliCorp.雇傭大陸工程師設計芯片遇到的最大問題,和它在硅谷遇到的問題一樣,就是如何避免競爭者來挖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