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條道路成為中糧發展爭論的焦點,是拷貝西方式的,以嘉吉、路易·達孚等國際大糧商為代表的生產型、產業化跨國公司,還是做一家東方型的日式綜合貿易商社?
10年前的周明臣沒有今天發自內心的危機感,因此當被告知將接任中糧總經理時,他心里沒有激情,只有樸素的愕然。“我剛剛擔任中國儀器進出口總公司的總經理不到1年,還有好多事沒做。”周回憶道,找周談話的是時任外經貿部長的李嵐清,“他明確告訴我,這是組織決定,不是商量,要我服從決定,盡快履行。”
周明臣只好把辦公室從二里溝的進口大樓搬到了東三環的京信大廈,單槍匹馬來到中糧。“我當時大腦里想的只是:中糧是個老公司,也是一個涉及國計民生的很有分量的大公司;從做鋼材、做科技產品到做糧油糖,領域不同,跨度很大;怎么開展工作,心里沒底。”
周明臣畢竟是在兩家大型進出口公司擔任過老總的“老外貿”,他選擇了一個連自己都沒有想到的突破口。到任不到10天,全國糧食工作會議召開,江西省糧食局的負責同志批評中糧服務態度差、“官商”作風嚴重。田紀云和朱基兩名副總理隨即就此在大會上對中糧進行了點名批評。
“我想,這是個機會,必須抓住這個機會。老公司的老問題必須用整風的方式。對‘官商’作風的整頓,態度必須堅決。如果‘官商’作風不整頓,舊的觀念不改變,參與市場競爭只能是一句空話。”周明臣一觸即發,先派出時任副總經理的劉福春等人專程到江西道歉,并用了3個月時間針對長期壟斷經營養成的官商習氣在全公司范圍內進行整風。
在《中糧志》的記載和周明臣接受采訪時,都對這次整風給予了很高評價,但沒有人真的會天真地以為依靠整風就能解決問題。然而,這次整風畢竟對與市場競爭相悖的舊觀念是一次沖擊,也為中糧后來的一系列變革打下了思想基礎。整風中的批評和自我批評,不管是敷衍了事還是認認真真,都無一例外地需要談及危機。一談到危機,所有人都突然嚇了一跳。
“事實上,我們1987年就應該開始有恐慌感、危機感。”56歲的中糧總裁劉福春1964年就到了中糧,是目前中糧在職員工中資歷最長的元老之一,1987年時擔任油脂處處長。這一年“十三大”閉幕后的第二個月,外經貿部出臺外貿體制改革方案,中糧與它在全國的49個省市糧油食品分公司脫鉤,12萬職工只留下了438人,凈資產從24.3億元銳降到6625萬元。
“這么個大公司眼看著就沒了。”但這并沒有給劉福春和他的同事帶來世界末日的感覺,因為他們都是國家干部,這種行政職能部門的分分合合是很常見的事。事實上,他們只是不習慣“脫鉤”,而各地的分公司則更不習慣被“脫鉤”,所以中糧轉而和過去的分公司合作,繼續他們貿易“皮包商”的日子,而且過得還不錯。
不錯的日子一直延續到1993年。1993年中糧的日子尤其好。這一年日本遭災,農業嚴重減產,宣布緊急進口大米,中糧獲得了多達107萬噸的定單。“但是,每個人用發展的眼光都能看出,如此大宗的貿易可遇不可求。”劉福春說,實際上,當時中糧的外部環境已經相當嚴峻。過去只有外貿部直屬的20多家公司有進出口專營權,隨著國家下放進出口權力,不僅各地有外貿公司,工業部門、科研單位和三資企業都獲得了進出口權,30萬家一起做外貿,國家顯然不愿意再管這20多個“兒子”了,那么,“中糧幾十年皮包商的角色還能扮演多久,中糧的紅旗還能打多久?”
問題擺上桌面,爭論不可避免。貿易代理是中糧已經干了40年的老本行,習慣了吃什么,人們往往就喜歡吃什么。兩條發展道路成了爭論的焦點:一是西方式的,以嘉吉、路易·達孚等國際大糧商為代表的生產型、產業化跨國公司;一是東方型的,榜樣是日本的綜合貿易商社。中糧最后的選擇是折中的:貿易與實業相結合,把貿易向兩頭延伸,一頭是糧油食品的生產加工,一頭是市場營銷。
可以想象,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周明臣和中糧領導層忙于協調“實業為貿易服務”和“以實業帶動貿易”左和右兩種觀念。但興辦實業,畢竟成了中糧新的方向,而一旦它名正言順,就很難有什么東西可以阻擋它了。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周明臣和中糧領導層忙于協調“實業為貿易服務”和“以實業帶動貿易”左和右兩種觀念。
資金是為數不多的幾個關鍵性制約因素之一。只要你有心要做什么事,機會很快就會到來,因此中糧又抓住了一個機會。1993年初,香港兩家上市公司運營陷入困境,正為興辦實業的資金發愁的周明臣得知后,指示中糧在香港的子公司——香港鵬利準備買殼,交納了6000萬港幣的訂金。新的難題是收購遇到了政策上的障礙,審批的權限在上級有關部門而不在中糧自己。但周不甘心就此放棄到手的機遇,他反復向上級有關部門做工作。周帶著內疚與期待,對當時的一位主管部門領導說,“我的‘烏紗帽’放在這兒。如果上面追究下來,你就把我的總經理職務免了。” 當時周心里想的是,此事關系中糧今后的發展,而且訂金也已經交了,沒有后退的余地。事到這一步,只能自己負起責任辦了。“反正我不會一輩子當總經理,當一年是當,當10年也是當。與其稀里馬虎當10年,還不如當一年,在任上為公司實實在在地做件事。”周回憶起當年的全過程,似乎還心有余悸。
這一年,中糧在香港買殼成功,一頂“烏紗帽”從資本市場“換回”來了17億港幣。緊接著中糧又籌劃新的融資渠道,1994年經國家外匯局批準,又在美國發行了2億美元企業債券,從而為中糧的實業投資籌集了急需的資金,周明臣終于領著中糧走出了沖破圍城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