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間是南匯撤縣建區,依托上海國際航運中心洋山深水港建設,增強整體經濟實力和綜合競爭力,建設與上海國際大都市地位相適應的現代化新型城區的重要時期。南匯區衛生局緊緊圍繞南匯經濟的發展重心逐步由農村型經濟形態向城市型經濟形態轉變這一特征,充分發揮撤縣建區和區域規劃調整的政策效應,貫徹落實上海衛生事業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綱要和南匯區經濟,建立起適合南匯特點的與上海建設亞洲醫療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功能齊全、結構合理的醫療中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點構成的新型衛生服務體系,逐步完善衛生監督與預防保健體系,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的醫療、預防、保健、康復等衛生需求,努力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促進衛生事業的發展。
回顧“九五”期間,南匯經濟持續增長的態勢,使南匯人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綜合指標顯示,這一期間,南匯的甲乙類傳染病始終保持在較低水平,人們的健康狀況明顯改善,平均期望壽命達到76.04歲。
隨著“三醫”聯動改革的循序漸進,南匯衛生系統各項工作初見成效,初步理順了衛生監督和疾病預防體系,組建了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衛生局衛生監督所;實施了“總量控制、結構調整”的政策,有效地控制了醫療費用不合理的增長;推進了病人選擇醫生制度;采取了醫療機構藥品集中采購的措施;在試點的基礎上,逐步推進了鎮村衛生機構一體化管理;著力探索醫院后勤社會化服務的改革;積極推行了以全員聘用合同制為中心的人事制度改革,實行了大專以下畢業生公布崗位、公開招考、擇優錄用的人事代理制度,并建立了衛生系統人才交流中心;城鎮職工醫療保障體系不斷完善,2000年12月啟動了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制度改革,先后將國有、集體、股份制等不同所有制的城鎮企業和享受公費醫療的機關、事業單位職工納入醫療保險的覆蓋范圍內;進一步鞏固并發展了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合作醫療行政村覆蓋率達到100%,農民投保率達到66.1%,大病統籌籌資方式取得了歷史性突破,基本解決了農民的“因病致貧”問題。
“九五”期間,南匯衛生服務網絡日趨完善,衛生服務逐步從醫療服務為主向醫療、保健、康復等領域并重的格局轉變,衛生服務領域進一步拓展,衛生綜合服務能力明顯增強,軟硬件建設不斷強化,在此期間,建設了中心醫院醫技樓,周浦醫院急診樓,疾控大樓和老年護理大樓等一批基礎設施,開設了中心醫院ICU監護病房,添置了光明中醫醫院多普勒彩超,周浦醫院CT機,疾控中心艾滋病初篩實驗等一批醫療衛生設施。引進了一批緊缺專業的中高級人才和高學歷層次的青年醫師,改善了南匯衛生系統的人才結構。重點設立了中心醫院消化內科、南華醫院流行性出血熱、周浦醫院脊髓損傷這三項市級醫學領先學科特色??坪鸵豁検谐跫壭l生保健特色項目,五項縣級醫學領先學科特色???。“九五”期間,南匯衛生系統共獲得了八項各級各類成果獎項,其中部級一項、市級五項、縣級二項。同時,南匯還獲得了全國農村中醫工作先進縣、光明中醫醫院獲得了全國示范性中醫醫院的光榮稱號。
在“十五”期間尤其是我國加入WTO后,醫學科學的迅速發展對南匯衛生系統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這就要求南匯衛生系統要構建新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在區域衛生規劃的指導下,結合行政區劃調整,有序調整醫療機構的布局和規模,逐步形成醫療中心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醫療服務新格局。結合惠南鎮、海港新城建設和區域規劃調整,實行衛生資源優化配置,至“十五”期末,中心醫院將擴建成擁有500張~700張床位的醫療中心,光明中醫醫院逐步向中西醫結合醫院轉變,并遷往海港新城,成為東部區域的醫療中心,周浦醫院則結合南匯西部地區鎮域規劃,逐步發展成為西部的醫療中心,初步形成以中心醫院為區醫療中心,東有光明中醫醫院,西有周浦醫院的基本框架。同時,在完成新場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市級標準化建設試點的基礎上,同步完成村衛生室轉為社區衛生服務點的標準化建設,而撤并后的原衛生院除承擔一些簡單醫療服務外,利用自身的特長、優勢和現有設施條件,延伸服務,逐步向老年護理病區,康復病區和其它辦醫形式實行功能轉變,以適應人們不同層次醫療需求的變化。
新世紀,新發展,南匯衛生局將繼續推行“三醫”改革,轉變衛生行政部門的職能,綜合運用法律、經濟、行政等手段,進行宏觀調整,切實加強全行業管理。繼續完善衛生執法體系,充實監督力量,強化衛生行政執法職能,擴大執法的覆蓋面。繼續實施醫療機構分類管理,促進醫療機構的有序競爭,逐步形成非營利性和營利性醫療機構健康發展的多元化醫療服務格局;建立人才基地,從人才的培訓、考核、交流、引進等各方面加快人才隊伍建設的力度;引入競爭機制,優勝劣汰,形成醫務人員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人才流動機制。進一步加強醫務人員職業道德教育,不斷提高衛生隊伍的整體素質,形成忠于職守、愛崗敬業、樂于奉獻、文明行醫的行業風尚,將南匯衛生事業改革與發展水平推向一個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