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8年國務院下發《關于深化棉花流通體制改革的決定》以來,計劃經濟模式下的棉花流通體制開始有了實質性改革。特別是去年國務院提出“一放、二分、三加強”為中心的棉改思路以后,進一步推進了棉花流通體制改革的進程:棉花購銷價格已基本由市場形成,經營渠道逐步拓寬,國家對市場的宏觀調控進一步增強,棉花生產布局逐步趨向合理,資源供大于求的狀況有所緩解,紡織企業開始走出困境。但是,新舊體制交替中衍生出的幾個問題值得注意。
主要問題及成因
第一,棉花市場信譽危機
在新舊棉花流通體制交替的過程中,棉花市場出現了諸多不規范的現象,特別是商業信譽危機十分嚴重,主要表現在:棉花中摻雜使假、以次充好現象嚴重,“黑心棉”已危害到人民的身體健康,全國棉花專項打假發現的問題驚人。經營過程中,貿易往來者互不信任,尤其是貨款的結算成了一塊心病,買方要求貨到付款,賣方則要求款到發貨,難以達成一致意見,弄不好就可能出現新的拖欠。經營者與棉農簽訂的訂單、合同,約束力不大,很多成為一紙空文。經營者之間、買賣雙方都持一種戒備心理,離信譽太遠。之所以商業信譽危機嚴重,究其原因,主要是體制所致。舊的棉花流通體制已經打破,新的體制沒有完全形成,出現了新舊體制交替中的斷層。其次是市場交易行為不規范。由于棉花市場正處于改革的過渡時期,很多交易規則有待完善,使不講信譽者有機可乘,加之一些經營者的短期行為,導致了棉花市場交易中的不公平競爭,擾亂了市場秩序,造成了市場信譽危機。
第二,棉花流通企業改革滯后
1998年以來,國務院先后下發了《關于深化棉花流通體制改革的決定》和《關于進一步深化棉花流通體制改革的意見》,棉花企業依據《決定》和《意見》精神,先后開展了一系列的內部改革。如湖南省的棉花企業以理順關系、減少環節、開拓經營、減員增效等為主的企業改革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與棉改的要求相差甚遠,關鍵是沒有從體制和機制上突破,只是一種改良;強調客觀政策原因多,不是主動改革,而是抱殘守缺,求穩怕亂。不少地方還在等待觀望,仍然存在企業吃政策性銀行的大鍋飯現象,虧損有增無減,包袱越來越沉重。也有人抱有幻想,多方尋求政策保護,不是利用現有的優勢參與市場競爭,而是守著“主渠道”地位不放,仍舊想用壟斷經營來維持既得利益。
棉花企業改革滯后的主要原因是計劃經濟烙印較深,思想觀念陳舊,政策依賴性強。新中國建國以來,我國的棉花企業一直是在高度統一的計劃經濟體制下運行,供銷社棉麻公司可以說是改革開放20年來最后受到市場經濟沖擊的一塊“寶地”。傳統的經營管理體制僵化,缺乏市場競爭機制和現代化企業人才。當然,也有不少客觀原因影響著供銷社棉花企業的改革:一是歷史經濟包袱沉重,難以負重改革。如湖南省常德市供銷社棉麻系統1999年通過國家和省財政清理掛帳認可的政策性降價虧損及其他包袱就有11.8億元,應付銀行利息1.147億元,至今沒有個明確的說法。1995年以前紡織企業拖欠棉花企業的貨款高達2.12億元,絕大部分紡織廠已宣告破產,清償率為零,紡織企業丟掉了債務,而棉花企業仍然背著這些包袱運轉。二是銀企關系復雜。目前棉花企業占用農發行的資金額相當大,且包袱沉重。又如湖南省常德市棉麻系統在發行的貸款總額高達30多億元,其中有問題的資金占到50%以上(含政策性清理掛帳虧損,紡織企業欠款,應付未付銀行利息及費用虧損等),余下的有效資金都是棉花庫存。企業的全部不動產均已抵押給了農發行,按地方政府要求實行“兩個置換”改革,買斷重組沒有資金來源,棉企的改革勢必牽涉到銀行的利益。農發行與棉企的關系是血肉相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第三、棉花質量令人擔憂
我國的棉花生產處于一種千家萬戶的分散狀態,棉花的質量一直很不穩定,從2000年底開展的全國性棉花專項打假中暴露出的問題就可以充分說明。目前正處于棉花新舊體制交替之中,棉花的質量問題令人擔憂。一是多家經營加大了質量監管的難度。棉花經營放開后,勢必增加不少的棉花經營者,加之分散的棉花生產,使棉花質量監管工作鞭長莫及。二是落后的棉花加工工具死灰復燃。新舊體制交替中對市場的監管一時難以到位,那些損害棉花加工質量且早已封存禁止使用的“兩小一土”(小皮輥軋花機、小鋸齒軋花機、土打包機),由于其成本低,見效快,運作靈活,采取游擊戰的方式紛紛出動,嚴重地損壞了棉花的質量。三是利益驅動帶來的短期行為。首先,棉花生產者在得不到價格補貼的情況下,只能維持簡單的再生產,無暇顧及棉花質量。如湖南省常德市澧水流域的部分棉農,將20世紀80年代的由“湘棉10號”退化后的棉種搬到了田間,其衣分率高達52%,老百姓稱之為“對軋棉”,纖維粗而短(長度只有25mm),根本不能作紡棉,但產量高,現大有蔓延之勢。其次,棉花經營者單純追求利潤,不顧質量和信譽,做一槌子買賣。如常德市目前一些新投資即將上馬的小軋花廠,其設計、設備都未按規范要求去辦,不但造成了重復投資浪費,還為今后的棉花加工質量及安全留下了隱患。四是棉花生產滑坡。在計劃經濟時代,棉花是關系到國計民生的戰略物資,棉花生產均由各地政府出面,供銷社棉花企業出錢,農科部門出人共同組成棉花生產服務體系,指導棉農科技興棉。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棉花這一商品的地位發生了變化,加之近年來棉花經營不景氣,棉花企業嚴重虧損,無力對棉花生產進行再投入和扶持。同時,棉價的下滑也影響了棉農的植棉積極性和生產投入,導致棉花生產滑坡和質量下降。
第四、棉農利益受損嚴重
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棉花的小生產和大市場的矛盾日趨嚴重,全球化經濟對我國的棉花沖擊較大,直接損害了棉農的利益,具體表現在:一是失去了保護價。2000年度開始棉花收購價完全由市場形成,此時正處于全球棉花供大于求、國內棉紡企業壓錠減產的關鍵時刻,棉花收購由原來的保護價7元/斤降到5元/斤,隨之到去年的3.8元/斤,下降了45.7%,而棉花的生產成本卻有增無減。據常德市的植棉水平來看,一畝棉田的直接生產成本要450元左右(種子20元,薄膜30元,肥料100元,農藥80元,稅費200元,水電費20元),按非災年平均畝產150斤皮棉,市價4元/斤匡算,收入約600元,減去直接生產成本后,每個勞動日(40個投工)只有3元多錢,難以養家糊口。二是即將失去政府保護。多年來,各級政府為保護棉農的利益,在收購中曾出臺“三不準”(不準限收、不準拒收、不準打白條)的政策,若農發行的收購資金退出棉花經營領域,其它商業銀行又一時難以進入,政府的“三不準”便成了空話。三是失去“主渠道”的幫助。傳統的農村產銷模式下,供銷社棉花公司是棉農的服務社,曾提供一系列的產前、產中、產后服務,棉農的棉花不愁賣,有現錢。今后,棉花交到哪里好?有沒有現錢結算?等等,疑慮重重,棉農要承受自然和市場的雙重風險。
幾點建議
新舊棉花流通體制交替中的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根本解決,將會擾亂棉花流通秩序,扭曲供求關系,損害棉農利益,影響我國紡織工業和棉花產業的發展,更不利于應對加入世貿組織后激烈的市場競爭。為此,筆者建議:
第一,加快改革步伐,走棉花產業化之路
深化棉花流通體制改革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必須徹底放開棉花市場,鼓勵公平有序競爭;認真搞好政企分開;加強對棉花市場的宏觀調控及棉花市場和質量的監管,盡快建立一個全新的適應世貿組織運行規則的棉花流通體制。
各級供銷社棉麻公司要徹底轉變思想觀念,摒棄等、靠、要的想法,勇于脫胎換骨地改革,按照現代企業的要求,轉換體制,大膽引進私營企業和個體經營者的先進機制。要充分發揮現有供銷社棉花企業在設施、網點等方面的優勢,通過深化改革來完善自我,通過搏擊市場、贏得效益來體現“主渠道”地位。與此同時,國家要盡快解決好棉花企業的政策性歷史包袱,各級地方政府要盡早出臺棉花流通體制改革配套政策,加速棉花企業改革的進程。
推進棉花產業化是解決好棉花小生產和大市場矛盾的唯一途徑。一是扶持棉花生產大戶,棉田逐步向植棉能手集中,走集約化生產之路,使其朝著棉花生產企業化的方向發展。二是扶持具有一定優勢的棉花經營企業為龍頭,一頭連農戶,一頭連市場,實行公司加農戶的模式,產、供、銷一條龍,帶動產業化。三是扶持具有一定優勢的紡織企業,通過其在棉產區建立棉花生產、加工、收儲基地,一頭連生產,一頭連市場,產、加、銷一體化,促進我國的棉花產業化。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棉花流通體制改革的深化,商業信譽危機問題也將逐步解決。經營者要遵守市場游戲規則,規范各自的交易行為,誠信為本,創建良好的商業信譽氛圍。
第二、加強質量監管,提高國棉競爭力
隨著棉花市場的放開,棉花的質量監管尤為重要。一要抓認識。要切實提高涉棉人員對棉花質量重要性的認識,質量是產品的生命、是企業的信譽,要樹立品牌意識;二要抓源頭。從棉花的生產抓起,抓優良品種的培育和更新換代,繼續取締淘汰的棉花加工工具;從貨源抓起,誰經營誰負責,實行質量保證跟蹤追究制,嚴把進貨關,杜絕不合格的棉花進入紡織廠;三要抓環節。對棉花的生產、采摘、交售、收購、加工、儲存各個環節進行嚴格的監控,環環緊扣,一環不漏;四要抓打擊。嚴格按照《質量監管條例》對棉花質量進行監管,克服以往“運動式”的打擊和以罰代管的作法,要常抓不懈,一抓到底。同時,還要注意提高執法隊伍的素質,強化執法人員的責任,使棉花質量監管工作法制化和規范化,提高國棉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第三、保護棉農利益,穩定農村大局
棉花是農村的主要經濟作物之一,是棉農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在新舊棉花流通體制交替的過程中,務必考慮棉農的利益和農村大局的穩定。
(1)、確定合理的棉花價格,直接給予棉農補貼。從我國目前農村的植棉水平來看,棉花的生產成本南方高于北方,分散產區高于主產區。從湖南省常德市棉花生產成本來看,每斤棉花交售價定為4.5元為宜。若市場收購價低于4.5元/斤,應由國家財政直接補給棉花生產者(目前美國政府對棉花的補貼價已高出45美分/磅)。
我國既是一個產棉大國,又是一個用棉大國,產棉量和用棉量均占世界的1/4,其地位在國際棉價中舉足輕重,不要一味被動地與世界棉價接軌,要主動確定合理的棉價來主導世界棉花價格。
(2)、加大農田基本建設投入,防范農業自然風險。近年來,國家對農田基本建設的投入遠遠不如對城鎮建設和交通建設的投入,而自然災害的頻繁,加大了農民抗災補損的投入,增大了農產品的成本。呼吁各級政府加大農田基本建設的投入,增強防范農業自然風險的能力,降低農產品的成本,增加農民的收入。
(3)、減免農業稅收,扶持弱勢產業。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是一個弱勢產業。建議國家減免農業稅收,扶持農業。同時,還可以試行休耕養息、發展生態農業等方法來扶持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