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是要讓全國十幾億人口都過上小康生活,建立一個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更全面、發展比較均衡的小康社會。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難點在中西部地區,在廣大農村,在少數民族地區。全面小康不僅包括物質指標,而且包括民主政治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等。
到2020年實現翻兩番,每年GDP增長應保持在7.2%左右。雖然還面臨許多困難,但我們有更多的有利條件,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的目標是可能的。
黨的十六大期間,“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成了媒體使用頻率最高的熱門詞匯之一。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以后,我們的國家將是一個什么樣子?我們怎樣才能實現這個目標?這是全社會都非常關注的重要問題。
“總體”與“全面”有何不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夢奎說,小康是在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同志提出的,經過20多年的努力,我們在20世紀末全國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也就是初步達到小康水平。這種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發展很不平衡的。所謂低水平,就是現在僅僅是進入小康社會的門檻。不全面,就是因為我們的發展還很不平衡。根據國家統計局研究的成果,2000年末,全國初步達到小康水平的人口是75%左右。現在全國還有3000萬人溫飽問題沒有完全解決,城鎮還有將近2000萬人生活在國家最低社會保障水平線以下。農村還有幾千萬人口是低水平的不鞏固的溫飽。有溫飽解決的,但是遇到天災人禍,溫飽就有可能成問題,這樣的人加起來有一億多;還有的人溫飽解決了但沒有達到小康,加起來是2億人口,這就是“不全面”。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沒有解決溫飽的要盡快地解決溫飽,并且達到小康,溫飽不鞏固要鞏固溫飽,溫飽解決了要向小康前進,變成全面的小康。十六大提出來的就是要建立一個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要解決全國十幾億人口過上小康生活,這是一個非常宏偉的目標。
全面建設小康的難點在哪里?
清華大學經濟學教授胡鞍鋼特別強調三個定義。第一個稱之為人均收入,第二個稱之為恩格爾系數,第三個稱之為人類發展指標。
第一個定義,從人均收入來看,我們1980年的起點基本屬于世界上的低收入國家。2000年以后,中國已經開始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
第二個含義是恩格爾系數,指居民的食品性支出。如果吃占整個消費支出比重的系數高于60%,就認為是絕對貧困。這是聯合國糧農組織規定的。60%~50%之間是勉強度日,我們叫溫飽;50%~40%就認為是小康。40%~20%,就認為是富裕。
小康社會的標準是多種指標,其中包括技術進步指標,就是聯合國計劃開發署去年提出來的叫技術成就指標。中國現在還是相當落后的。還有一些像可持續發展指標,這也是世界銀行提出來的。中國現在的小康還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不平衡的。
200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近9萬億元人民幣,如果翻兩番,就是36萬億元人民幣。現在中國在世界上排名是第6位,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中國。到2020年假定維持現在的發展態勢,并且假定匯率不變,那么中國將會排名在第3位。就是美國、日本、中國。當然,我們現在人口還在增加,但是人口增長率在放緩。因此,人均的收入增長會低于4倍,但是會高于3倍。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張維慶預測,我國在2020年的人口肯定會在15億以內,因此人均收入會相當于2000年的三倍以上。
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我們現在的人均收入,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60%。到2020年,中國將接近世界平均水平,也就是世界中等水平。過去20年,我們主要是講先富論,使一部分地區、人群、城市先富起來,這個政策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的經濟發展。今后20年,既然是全面建立小康社會,它的難點不在東部,主要難點在中西部地區。難點也不在于城市,而主要在農村。難點主要是在于少數民族地區和人口。
全面小康社會一個重要的標準就是共同富裕,當然我們說的共同富裕不是平均富裕。要使得所有的人口都能夠分享中國的經濟增長。這個分享就是通過建立有效的,比如稅收制度,財政轉移支付制度,為所有的公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務,包括基礎教育、基本的公眾服務。
安徽省代省長王金山說,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建設現代農業,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大任務。作為農業大省,安徽省對此感受尤為深刻。
解決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城、鄉和東、中、西部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問題,是建設小康社會的難點。如果不抓住重點、解決難點,我們在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就不可能真正體現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也不可能建成真正高標準的社會主義小康社會。青海省西寧市委書記張裔炯說,沒有西部的現代化,就沒有中國的現代化。我國西部12個省份,占全國面積的71%,人口的1/4,GDP僅僅占全國的18%。21世紀中葉,我國要實現現代化,重點在西部。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在農村。只有農村、農民都富裕了,才能稱得上真正的全面小康。”農業部部長杜青林說:“今后我們將通過加快城鎮化建設,轉移農村富余勞動力,減少農民數量,全面進一步實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增加農民的收入,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
全面小康社會內涵豐富
總體上的小康,主要是從生產發展生活水平提高來講的,如群眾中所流行的小康生活、小康之家等。而全面小康不僅僅是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指標,還包括民主政治建設,包括精神文明建設、教育科技、文化人類的全面發展,包括可持續發展等,是一個社會全面進步的要求。
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識的進一步深化。我們現在觀察社會生活,比如政治民主、法制建設,各方面體制的改革,各方面制度的改革健全,都屬于政治文明,或者可以說是一種制度文明。制度文明體現了社會全面進步的要求。制度文明,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保證。現代化追求的是全面進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可能的
王夢奎說,現在中國經濟存在著很大的潛力。中國工業化進程還沒有完成,現代化建設在大規模開展,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化、產業結構調整、消費結構調整、消費水平的提高,對外開放的擴大,對外貿易的擴大,消費領域、生產領域的擴大,都會造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中國解決溫飽,初步進入小康社會以后,躍過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臨界點,進入經濟迅速擴張的時期。但應看到,中國這樣一個大國,經濟發展很不平衡,要實現現代化,絕不會沒有困難,一帆風順。我們的目標鼓舞人心、催人奮進,我們有很多有利的條件;另一方面,客觀上也確實存在很多矛盾、困難、問題。有些是舊體制下的問題沒有解決,要通過體制改革來解決。而有些問題是我們在改革發展過程當中,現代化推進過程當中產生的新問題。現代化建設也好,過去的革命事業也好,總是在不斷地解決問題,在困難當中前進。面對問題要保持清醒。
胡鞍鋼說,到2020年翻兩番,每年GDP增長應該是在7.2%左右。前10年可能略高一些,大體可能在7%~8%,后10年可能是6%~7%之間。
20年前,當小平同志提出翻兩番的時候,全世界幾乎沒有人相信。甚至我們自己在做研究的時候也沒有敢想中國有這么高的經濟增長率。現在再提出翻兩番的問題也可能引起很多人的疑問:是不是能再翻兩番?通過經濟學家研究,認為是可能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國保持比較高的國內儲蓄率。中國長期以來能夠保持經濟高增長,與高儲蓄率有關系。未來中國保持在40%的國內投資率是有可能的。這在全世界是最高的。另一個因素,是人力資本。過去10年,中國的人力資本,平均受教育年限在世界上增長率也是相當快的,平均2.6%,今后估計在2%以上。如果我們繼續普及高中教育、大學教育,中國人力資本會迅速提高,將推動整個中國經濟發展。第三個因素是市場化的改革。如果保持這樣的趨勢,不僅有可能GDP翻兩番,中國經濟總量在世界經濟總量的比重也會進一步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