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國力:競爭力不斷提升
經濟增長速度世界第一。從1990年到2001年,10余年間中國經濟年均增長率9.3%,成為全球亮點。國內生產總值世界第6。2001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接近9.6萬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這一數字比10余年前的1990年增長了1.8倍。
外匯儲備世界第2!到今年7月底,中國外匯儲備已達2456億美元,而1989年時僅是55.5億美元。
外貿總額世界第6!2001年中國外貿總額達5098億美元,比1990年時的世界排名前進了10位!
中國成為發展中國家中吸收外資最多的國家。連續9年,平均每年有400億美元以上的國際資金涌入中國。
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今年8月公布了《2002/2003年工業發展報告》,中國工業競爭力世界排名從1985年的第61位躍升到1998年的第37位,是所有國家中提升速度最快的。
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今年7月公布的2002年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國際競爭力綜合評價結果還表明:中國目前的綜合競爭力位居世界第31位,比2001年又上升了兩位!
生活:百姓生活質量提高
上個世紀末,中國人均GDP超過800美元,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2001年,中國人均GDP突破900美元,再上新臺階。1989年底,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剛過5000億元,2002年已超過8萬億元。
衣著消費總量10多年來平均每年增長10%左右。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到現在,中國人的平均居住面積增加了30%左右。私家車在這個自行車大國的城鎮中日漸增多,家用汽車普及率已超過1%,而像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家用汽車普及率更是達到10%以上。
人口自然增長率從1989年的千分之十五點零四下降到2001年的千分之六點九五,基本實現從“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長”到“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的歷史性轉變。
安居:住房條件大大改善
進入20世紀90年代,我國住房制度改革的逐步深入,實行多年的福利分房制度逐步停止。為解決城鎮中低收入住房困難戶的住房問題,1995年2月,國家決定實施安居工程。從1995年到1997年,國家為安居工程共投入資金625億元,住房竣工面積超過5000萬平方米,65萬戶居民和職工解決了住房問題。
1998年國家又開始大力建設“經濟適用房”,即專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的微利房。1998年到2001年的4年間,全國經濟適用房共完成投資超過4000億,竣工面積3億5800萬平米。2000年底,我國城鎮人均住房面積達到了10.3平方米,與1990年相比,城鎮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增加了3.6平方米。
“菜籃子”內容日漸豐富
我國肉的產量從1989年的2628.5萬噸增長到了2001年的6333.9萬噸,增長1.4倍;蛋的產量從719.8萬噸增長到了2336.7萬噸,增長2.2倍;奶的產量從435.8萬噸增長到1122.9萬噸,增長1.6倍。人均肉蛋奶的占有量分別比1989年增長了2.12倍、2.86倍、2.27倍,其中肉蛋的占有量已超過國際平均消費水平。14年來,我國蔬菜、肉類、禽蛋、奶類、水產品和水果等6大類鮮活農產品的產量以年均7%到13%的速度增長,2001年全國年人均蔬菜占有量達到388公斤,是1987年(142公斤)的2.7倍。
基礎教育:實現“兩基”
基本普及9年義務教育:與1990年相比,2001年全國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達到99.1%,提高了1.3%;小學升學率達到95.5%,提高了20.9%。普九人口覆蓋率達到90%以上。
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中國青壯年文盲由1990年的6100萬減少到2000萬左右,青壯年文盲率下降到5%以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資料顯示,中國成人識字率已位居9個發展中人口大國前列。
另外,北京等經濟發達城市已率先普及高中教育。2001年,全國普通高中招生558萬人,是1988年的2.5倍,在校生1400萬人,是1988年的1.9倍。
與此同時,教育投入增加:2001年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3051億元,占GDP比重由1995年的(1197億元)2.41%提高到2001年的3.19%,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得益于“兩基”目標的實現,10年間,我國每1萬人中,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數由2334人上升到3396人,人均受教育年限從6年提高到8年。
高等教育:走向大眾
2002年9月,隨著近500萬名學子跨入大學校門,今年高考錄取比例達到了58%,意味著每5個考生就有3個上了大學。2001年,高校招生464萬人,是1988年(136萬)的3.4倍;研究生招生16.52萬人,是1988年(3.3萬)的5倍。
高等人才迅速增加:1990年到2001年,我國培養大學畢業生918萬,研究生50萬人。2001年,高校在校學生1300萬,是1990(372萬)年的3.5倍。
文化程度普遍提高: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表明,與1990年第四次普查相比,每一萬人中大學文化程度的人數由142人上升到361人,10年增加了1.5倍。
教學科研投入增加:“九五”期間,國家投入108億元,實施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高校的“211工程”。高校科研經費2001年達到173億元,是1990年(14億元)的12倍。
科技興農:人均收入大增
最新統計顯示:2001年我國小麥的單產已經達到253.7公斤,比1988年197.9公斤的單產增長了22%;2001年棉花單產73.8公斤,比1990年的53.8公斤增長了27%;水稻更是值得一提,稻谷的單產2001年達到418.1公斤,比1988年的平均352.5公斤,增長了16%。稻谷單產是世界平均單產的1.6倍。20年來,我國人口增長了2.7億,年人均糧食供應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100公斤。一些發達地區,農業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超過50%。農業機械化、電氣化以及現代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中廣泛應用,這一變化帶給農民最直接的好處就是收入的增加。2001年,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366元,是1988年的4.34倍,扣除物價因素,平均每年增長4.1%。
環保:發展經濟環保先行
1995年,我國出臺了歷史上第一部流域性法規《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暫行條例》。經過長達7年的艱苦努力,淮河流域水污染加劇的趨勢得到遏制。太湖、滇池、草海、巢湖等重點污染治理工程都取得不同程度的突破;海河、遼河流域治理規劃正在抓緊實施。
在二氧化硫和酸雨控制區,175個城市制定了二氧化硫污染防治規劃,城市酸雨頻率大大降低。在北京,大氣污染治理已進入第七階段,空氣質量良好和良好以上的天數一年多過一年。
2001年,我國環保投資約為1107億元,據估計,“十五”期間,我國的環保投資總額將達7000多億元。“九五”期間,在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超過8%的情況下,全國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比1995年下降了近15%,二氧化硫、煙塵排放量要比“八五”末期下降15%—20%。
氣象:指數預報全天候
氣象部門最新推出了兒童疾病發病氣象指數,象這樣的氣象生活服務指數在1997年以前還不到10種,現在,“穿衣指數”、“晨練指數”、“感冒指數”、“中暑指數”甚至“洗車指數”成為很多人生活的重要參考。加上另一些專門為商場、企業和某些行業提供的氣象參考指數,現在一共有80多種,是1997年的8倍。
這些多種多樣的氣象預報服務,是來自先進的數值預報體系。在1980年以前,我國還依靠“百葉箱”等老式目測方法人工觀測,現在已經建成了以雷達、自動氣象臺站、衛星、常規觀測和數值天氣預報等為基礎的綜合觀測預報系統。
氣象預報站點已經由80年代的30余個發展到了現在的2400多個,20年間增長了近80倍。天氣預報的準確程度提高了10%,已經實現了全天候的實時觀測和預報。到2008年,還將實現定時、定點、定量的預報,可以對某一個特定的街區、場館進行專項預報。
這些預報的準確,離不開先進的衛星傳輸技術。從1988年9月7日,第一顆極軌氣象衛星——風云1號發射升空,到目前,我國已經成功發射了4顆極軌衛星和2顆靜止衛星,成為繼美國、俄羅斯之后,第三個擁有極軌和靜止兩種氣象衛星的國家。
外貿:輸入輸出成績斐然
外國投資額連年上升。1989年,中國全年合同利用外資金額56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金額33.9億美元。而2002年1月~8月,中國合同外資金額623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金額344億美元。8個月的數字已經分別是13年前全年的10倍以上。
對外貿易更是成就斐然。2001年,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5097.7億美元,首次突破5000億美元大關,是1989年的4.6倍。在世界貿易排名中,中國由1989年的第15位上升到2001年的第6位。
外貿結構不斷改善和優化,其中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進出口保持快速增長,比重大幅上升。2001年機電產品占進出口總值的46.9%,比1996年上升了9.1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品占進出口總值的21.7%,上升了9.5個百分點。
上世紀90年代后期,中國開始實施“走出去”戰略。2001年,中國新簽對外承包工程合同額達到130億美元,完成營業額89億美元。截至2001年底,中國已累計批準設立境外企業6610家,中方投資額超過百億美元。
高速公路:總里程世界第二
50年代泥土路,60年代沙石路,七、八十年代水泥、柏油等級路,90年代高速路。我們的腳下正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國目前的高速公路總里程已經達到了19534公里,躍居世界第二位。我們用10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需要40年才能走完的歷程。
1988年,全長18.5公里的上海至嘉定高速公路正式通車。10年后,我國的高速公路以每年平均新增2000公里的速度迅速延伸,山東、河北、廣東等7個省的高速公路里程均突破一千公里。2000年,京沈、京滬高速公路相繼貫通,現在每天通過京津塘高速公路進入北京的客車就有16000多輛,大小貨車近12000輛。2001年,西南公路出海通道從成都延伸到廣西的北海,西部與大海不再遙遠。
高速公路經濟帶開始鋪就在中國大地上。據測算,高速公路每投資1億元,就能拉動社會產值3億元,直接創造的公路建筑業就業崗位可達2000個。按照規劃,2005年,我國高速公路總里程將達25000公里,2010年,我國“五縱七橫”高等級公路網絡將全部建成,基本實現我國公路交通的現代化。
小城鎮建設日新月異
從1991年到2001年,我國新建小城鎮的數量從12455個增加到20374個,平均一年新增800個,也就是說每天都有2個以上的小城鎮興起。從1990年至今的10年間,每年約有近1000萬農民或是舉家遷往小城鎮。
近10年來新建小城鎮為1億多名農村富余勞動力創造了就業機會,2001年,這些在小城鎮務工的農民平均年收入達到3100多元,比當年全國農村人均收入高出將近1000元。小城鎮的迅速發展改變了長久以來我國農村發展基本靠農業的單一局面,從1996年到2001年,全國小城鎮二、三產業的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0%以上,高于全國二、三產業產值的增長速度。
人口和資金在小城鎮的迅速聚集,大大推進了我國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村現代化進程。
扶貧:告別貧困走向富裕
2000年3月16日,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稱的寧夏西海固地區最后3個貧困縣西吉縣、海原縣和涇源縣宣布,1999年的人均純收入分別為980元、987元和977元,貧困人口基本解決溫飽率均在90%左右,已經整體實現了基本解決溫飽問題。
1994年實施的《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提出,力爭到2000年底基本解決農村8000多萬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在中國消滅絕對貧困。在此計劃的推動下,1997年至1999年中國連續3年實現每年消除800萬貧困人口,到2000年,中國農村沒有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由1978年的2.5億人減少到3000萬人,貧困人口占農村總人口的比例由30.7%下降到3%以下。國家“八七”扶貧攻堅目標基本實現。
7年間,國家重點扶持貧困縣糧食產量增長12.3%,工業增加值增長54%,農民人均純收入從648元增加到1337元,增加近一倍。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長率12.9%,也增長了近一倍。
2002年,我國扶貧資金達到了311個億,這個數字是1989年的8倍,1980年的30倍,未來10年,我國政府將繼續致力于改善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帶領群眾告別貧困走向富裕。
鐵路:春運不再難
從1991年到現在,春運期間鐵路發送的旅客一直在保持不同程度的增長,從1991年的11497.2萬人增加到2002年的12833.6萬人,但車廂里的座位卻越來越寬松、環境也越來越舒適,這主要是運能增加的結果。
10年間,鐵路部門在增加固定列車的同時,為春運專門增開的臨時旅客列車從2782列增加到11755列。便捷的長途直通列車,也比10年前增加了6倍多,1991年的1406列到2002年9332列。運能的提高提供了充足的票源,網上訂票,電話預約,車站購票,買票越來越來越方便。列車也跑得更快了;從1997年開始,鐵路部門進行了4次大提速,客車平均時速由過去的48公里增加到64公里,京哈、京廣、京滬三大干線速度更快,達到每小時140公里。500公里半徑內的城市之間實現了夕發朝至,1000公里半徑內實現了當日到達。
10年春運的變化給鐵路部門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從1998年到2002年,鐵路春運客票收入逐年增加,今年創下了678322元的新紀錄。
港澳:跨國公司亞洲居首
回歸后的香港依然是名不虛傳的國際金融中心。世界最大的100家銀行當中,已經有79家在香港設立了辦事機構,密度居亞洲城市首位。
特區政府奉行自由企業和自由貿易的經濟政策,進一步穩固了香港國際貿易中心的地位。截止2001年6月,共有3237家跨國公司在香港設立了地區總部或辦事處,比前年同期增長7.9%,創11年來最高紀錄。
作為世界航運中心,香港這個面積僅有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彈丸之地,從1987年開始連續多年摘下世界最大集裝箱港口的桂冠。預計未來20年,香港港口的集裝箱吞吐量還將以每年4%的速度增長,到2010年,將超過3000萬個標準箱。
5年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的方針在香港得到成功實踐,許多在回歸前移民海外的港人,陸續從世界各地返回香港,目前已經超過40萬人。同時,港人移居海外的人數連年下降,港人對自己是中國人的認同感大大增強。
澳門回歸兩年多來,特區政府銳意改革,積極提升競爭力,澳門人腳踏實地進行經濟建設,體現出堅毅務實、當家作主的精神。
回歸后第一年,澳門經濟取得4.6%的增長率,一舉扭轉了連續4年的負增長局面,2001年在全球經濟普遍下滑的不利影響下,澳門經濟仍然保持了2.1%的增長,贏得了回歸后第二個經濟增長年。今年澳門經濟發展明顯好于去年,預計經濟增長率在5%以上。
治安好轉,社會和諧,進一步促進了澳門支柱產業旅游業的發展。回歸后,來澳游客人數年年創出新高,回歸后第一年,來澳游客數突破900萬人次大關,打破1996年創下的815萬人次的最高紀錄。2001年,來澳游客數突破1000萬人次,再創新高。今年1月~7月,來澳游客人數已達6490938人次,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0.8%。
高新區:最具活力的增長點
10年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規模迅速擴大,創新能力顯著提高,充分發揮了在國民經濟中的“火車頭”作用,北京中關村科技園等一批國家高新區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最具活力的增長點。
不斷完善的創業環境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創業者、投資者入駐中關村。2001年園區入駐企業9773家,是1990年(974家)的10倍;吸引留學歸國人員4840人,吸引外資15.2億美元;技工貿總收入2151億元,是1990年(25億元)的86倍,年均增長速度44.4%;上繳稅費92.1億元,是1988年(0.5億元)的184倍,年均增長速度45.7%;出口創匯25.5億美元是1988年(0.1億美元)255倍,年均增長速度50%。
被稱作中國硅谷,因為中關村是中國最大的,世界少有的智力密集區。這里有50所高等院校、138所科研院所、10萬多名科研人員,這里還建有許多配備了大量的科研儀器設備的一流實驗室,高新技術企業從業人員超過36萬人。
10年來,包括中關村在內的全國53個國家高新區迅速發展,正在逐步成為我國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最重要的基地。從1990年到2001年,全國53個國家高新區技工貿總收入從87.3億元,增長到9209.3億元,增長了105.5倍;實際上繳稅費從3.9億元,增長到460.2億元,增長了118倍;出口創匯從1.8億美元,增長到185.8億美元,增長了103.2倍。今年1月~6月份,全國高新區整體經濟運行態勢良好,主要經濟指標的增長幅度高于全國工業企業增長幅度10個百分點。
西部三大工程:史無前例
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以來,我國西部的面貌發生了可喜的變化。從青藏鐵路工程示意圖上可以看到,這條鐵路絕大部分在海拔4000米以上,這里有全世界海拔最高的火車站,最高的隧道,最高的橋梁和高原鐵路最長的隧道,工程難度和環保要求之高,史無前例。
2007年青藏鐵路建成后,將與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兩個工程共同構成西部大通道。在這條運輸大通道上縱橫的是跨越10個省份的西氣東輸工程。這項工程建成后,將每年從西部向東部地區輸送120億立方米優質清潔的天然氣。與此同時,西電東送工程也以每年300萬千瓦的速度在建設。
這三項工程帶動了沿途當地的相關產業。從2000年到現在,國家在西部投入了6000億元的資金,西部已新增公路1.6萬公里,新增鐵路1350公里。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7%;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6%,都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民航:四通八達公交化
現在,坐飛機是越來越方便了,在大城市之間航班的密度也越來越大,從北京到上海,每天有40多班,平均十幾分鐘就有一班。
1990年中國國內航線只有385條,10年后則達到了1009條,是10年前的2.6倍。與此同時,國內通航的城市也由1990年的94個增加到了如今的130個城市。民航國際通航的城市也由10年前26個國家的36個城市增加到現在的33個國家、62個城市。
中國民航航空運輸總周轉量也在2001年達到141億噸公里,排名躍居世界第6位,比10年前提升了10個名次。中國民航旅客運輸量在這10年間突飛猛進,由1990年的1660萬人飛躍至2001年的7524萬人。貨郵運輸量在2001年達到171萬噸,是1990年的5倍多。現在,民航售票處遍布城市的各個角落。
法治:“依法治國”載入《憲法》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和十五大以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制建設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
據不完全統計,從十三屆四中全會至今,全國人大審議、修改并通過的法律或法律性文件共282件,相當于新中國成立到1989年40年的總和。除了數量上的增加,立法的種類也更加齊全,尤其是經濟立法,一直居于這一時期全部立法工作的重點地位,一系列有關規范市場主體、維護市場秩序、完善宏觀調控和健全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法律相繼出臺,初步構成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框架。
在1997年召開的黨的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依法治國”被確定為治國的基本方略,在1999年的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依法治國”被歷史性地寫入了國家的根本大法《憲法》。
在法制建設發展的同時,我國的法律人才數量也迅速增加,以律師為例,如今全國律師共有約12萬人,是1989年以前40年間律師總數的4倍。1989年全國設有法律專業的高等院校約80所,每年招生不到5000人,如今設有法律專業的院校近300所,招收的本科生數量約8萬人,13年間增加了1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