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概述
早在1952年,毛澤東在視察黃河時就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南水北調的戰略構想。1992年,江澤民總書記提出要抓緊南水北調等跨世紀特大工程的興建,南水北調的實施被提上國家議事日程。近年來,水利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分別對南水北調工程進行研究和論證,對北方地區的缺水形勢、節水治污優先安排、長江可調水量、生態環境影響、調水線路總體規劃布局、工程規模、分期實施、工程建設與運營的有關經濟、管理政策等問題取得了共識。目前涉及南水北調工程總體規劃的12個專題已全部完成并通過專家驗收。
南水北調的總體布局確定為:分別從長江上、中、下游調水,以適應西北、華北各地的發展需要,即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和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東線工程是從江蘇揚州抽水,一直送到天津,中間要跨過黃河;中線工程是從長江的支流漢江上的丹江口水庫引水,也是過黃河,一直送到北京;西線工程是從長江的上游大渡河、雅礱江、通天河,把水送到黃河上游。除西線工程正在加緊勘測規劃外,中線與東線工程已全面完成前期準備工作,將于明年動工。
工程的目的和戰略思想
水利工程本身應該是生態工程。南水北調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如何處理調水和充分利用當地水資源之間的關系。或者換一句話說,南水北調的難度主要不在工程和資金,而在于如何處理人和自然的關系。南水北調,是為了更好地、更宏觀地保護生態環境,維護生態系統的平衡。應該在節水的前提下考慮調水。如果搞了調水工程,人們只是愿意用調來的水而不愿意節約用水,就會造成新的生態破壞。具體地說,南水北調工程應有兩個目的,一是滿足北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水資源需求;二就是保護生態,要通過水資源的配置,使北方地區已經遭到破壞的生態系統有所改善。搞南水北調,一個很重要的戰略思想,就是通過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來保障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從北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水資源需求來看,近年來,中國北方地區水資源短缺現象越來越突出,缺水已成為制約該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大“瓶頸”。南水北調實際上是中國國民經濟宏觀結構調整在區域發展上的要求,是整個國民經濟在區域結構上持續、協調和穩定發展的保障。我國水資源緊缺,人均占有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有限的水資源分布卻很不均衡: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河川徑流量占全國的80%,同一地區的耕地面積卻不到全國40%;黃河、淮河、海河三大流域,則以不到全國6%的河川徑流量,供給全國40%的耕地面積。尤其是北京、天津、河北、山東等地,水資源人均占有量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6,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地區之一。而從經濟布局看,北方有許多重要的工業基地,同時對保障全國糧食供給具有重要意義。長期以來,缺水使北方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受到嚴重制約,城市用水不得不以擠占農業用水、生態用水及大量超采地下水來維持,導致河湖斷流干涸、地面沉降、水質污染,生態環境日趨惡化。許多城市用水告急,企業關停、農業減產,并直接危及人民身體健康。華北及西北地區的水資源匱乏是資源性缺水,惟有實施南水北調工程才能解決。
從水資源配置和生態系統建設來看,南水北調實際上是中國長江中下游、黃河流域水資源的一次帶有全局性和戰略性的結構調整,其生態影響將惠及整個流域,特別是對于黃河上游地區正在實施的退耕還林、還草,生態恢復和重建,將產生重要影響。南水北調工程的水源水質好,增加供水區城市生活、工業用水,改善衛生條件,有利于城市環境治理和綠化美化,促進城市化建設。增加農林牧業灌溉用水,改善農牧業生產條件,調整種植結構,提高土地利用率。還可改污水灌溉為清潔水灌溉,減輕耕地污染及對農副產品的危害。提高北方供水能力后,可以減少對地下水的超采,并可結合灌溉和季節性調節進行人工回灌,補充地下水,改善水文地質條件,緩解地下水位的大幅度下降和漏斗面積的進一步擴大,控制地面沉降造成對建筑物的危害。調水后通過合理調度,可向干涸的洼、淀、河、渠、濕地補水,增強水體的稀釋自凈能力,改善水質,恢復生機,促進水產和水生生物資源的發展,使區域生態環境向良性方向發展。
工程意義
南水北調給中國帶來的,不僅僅是巨大的經濟效益,其長遠的綜合效益更無法估量。
從產生的社會效益看,供水區內,首都北京是全國的政治、文化、金融和外交中心;天津是華北最大的工業基地與重要的外貿港口;河北、河南則處于承東啟西的華北經濟圈;山東是高速發展的經濟大省;西北地區和華北西部地區是我國能源、原材料和重化工基地,是西部大開發的重點地區。縱橫供水區內的京廣、隴海、京浦、焦枝、京九、蘭新等鐵路沿線有眾多的工業城鎮,是我國生產力布局的重要區域。南水北調工程實施后,由于供水條件的改善,不僅可以促進供水區的工農牧業生產和經濟發展,而且提供了更好的投資環境,可吸引更多的國內外資金,加大對外開放的力度,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同時可以緩解城鄉爭水、地區爭水、工農業爭水的矛盾,有利于社會安定團結。也可以避免一些地區長期開采飲用有害深層地下水而引發的水源性疾病,遏制氟骨病與甲狀腺病的蔓延,有利于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從經濟效益看,南水北調工程全部實施后,年均調水量380~480億立方米,有效利用水量300~350億立方米。整個工程建成后,相當于一條黃河的水量。南水北調工程完成后,將全面緩解京、津、冀、豫、魯及黃河上中游的青、甘、寧、內蒙、陜、晉等10多個省市的水危機。東線調水量按40%提供工業和城鎮用水,60%為農業及生態用水;中線調水量的65%供工業和城鎮用水,35%為農業及生態環境用水;西線供水量中工業、城鎮與農林牧業及生態環境各50%。按照工業產值分攤系數法推算工業及城鎮供水效益,按灌溉效益分攤系數法測算農業及其他供水效益。綜合各項效益,按目前價格水平,南水北調工程年均經濟效益約600億元~800億元。
從結構調整和西部大開發的意義看,中國經濟正處于下一輪發展周期前的蓄勢階段,經濟結構調整為中西部地區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南水北調可解除黃淮海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缺水桎梏,有利于傳統工業的改造、結構調整和結構升級,推動糧食生產發展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同時,南水北調直接關系著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部署。西線工程規劃在2050年左右,從長江上游調水170億立方米,這將為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規模,以及未來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規劃,在宏觀決策上提供水源量的重要依據。
各方面關注的問題
1、節水問題。受水區高耗水工業企業偏多,用水定額偏高,重復利用率偏低,污水處理回用率很低。供水損失率高,節水潛力較大。主張先節水,后調水。
2、治污問題。受水區江河湖庫水體污染嚴重,影響到水資源的有效利用。主張先治污,后調水。
3、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實施南水北調,會對調水區的生態環境有一定影響。主張先保護生態環境,后調水,做到南北兩利,共同發展。
4、調水量大小問題。有的認為偏大,也有的認為偏小,需要進一步核實。
5、籌資與水價問題。按2000年上半年價格水平初步框算,近期東線一、二期和中線一期工程總投資約1300億元~1500億元,其中主體工程投資約800~850億元,配套工程投資約500億元~650億元。需要做工程的經營性和公益性定量分析,合理確定投資結構。在研究中央與地方的資本金比例時,要把用水權、用水量、投資、水價等幾方面進行掛鉤,實行兩部制水價,即容量水價和計量水價等。
上述問題正在積極解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