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這一組組數字是生機勃勃、令人興奮的——
29英寸彩電才賣2000多塊,國產微波爐最便宜的不到400元,DVD機880元就能拎走一臺……昨天,一家電器專賣店打出的誘人價格令顧客難以抑制地產生掏錢的念頭。一位叫胡斌的消費者告訴記者,5年前他結婚時,花3000元買臺25英寸電視就覺得夠便宜了,沒想到如今,這個價差不多能買兩臺電視了。
從彩電價格大戰,到VCD、DVD,到電腦、微波爐,到手機,到黃金首飾……現在甭管是吃的、穿的、用的,還是大件、小件,人們發現降價風潮幾乎席卷了消費市場的各個領域。
國家統計局的數字證實了這一點:自十五大以來,全國市場物價穩中有降,1998年到2001年4年間,商品零售價格指數連續4年呈負增長,平均每年遞減2%,而居民消費價格自1998年4年平均每年遞減0.3%。
1998年,歷史將銘記這一年。這一年,亞洲金融風暴余波尚存,這一年,中國遭遇百年不遇的洪水襲擾。然而也正是在這一年,中國經濟仍然昂首挺進,也就是從這一年開始,中國國內市場由短缺轉為相對寬裕,實現了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歷史性跨越。這一跨越標志著中國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標志著中國人民已經告別了短缺時代;標志著宏觀經濟環境走向寬松,改革、調整、開放的空間和回旋余地進一步增大。
昔日票證五花八門
今朝生活豐衣足食
退休干部郭春熙家里最近新添了4個大鏡框,里面陳列著老郭收藏的450多枚票證。他在剛剛結束的一個名為“我們永遠跟黨走”的系列展覽上展出了他收藏的井下工人細糧票、汗衫背心購買證、大蔥上市票、票面僅五錢的油票……甚至還有一枚湖北襄樊市王寨人民公社糞管站的糞票。
經歷過商品匱乏年代的老郭指著墻上掛的一個用120多枚票證剪貼成的大“?!弊终f,經濟短缺時代吃喝拉撒什么東西都要憑票購買,如今票證雖已退出歷史舞臺,但通過這些票證,人們可以看出我們國家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的軌跡,他給展覽前言起的標題就是《看昔日五花八門票證,享今朝幸福美滿生活》。至于那個“福”字,老郭說,他希望后代子孫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知福、愛福、衛福、造福。
絕跡的票證背后是喜人的變化。國家統計局作的《“九五”時期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系列分析報告》表明,“九五”期間,全國工農業生產始終保持良好勢頭,糧食產量連續幾年穩定在5億噸左右,棉花、油料、肉蛋、水產、蔬菜、水果等多種農副產品創歷史最高紀錄。與此同時,與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輕工業生產穩步增長,全國市場商品琳瑯滿目,供應充裕,價格平穩,為消費者提供了較大的選擇空間。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內市場上供不應求的商品逐漸被供大于求和供求平衡的商品所取代。
據國家經貿委調查,中國的鋼鐵、煤炭、化肥、水泥、電視機、程控交換機、糧食、肉類、棉花、水產品、水果等產量均居世界之首,目前中國國內市場上已沒有供不應求的商品,與此相反,供過于求的商品已占86%以上。
北京構建現代流通
市場商品琳瑯滿目
“每次外出采訪后回到家,都能發現北京的一些變化。”身著中式對襟真絲小褂的《今日中國》雜志社法文專家露思如今總有這樣的感慨。
露思已在北京生活了8年,她發現現在到北京的任何商場都可以選購質優價廉的商品,“像北京這樣的城市已經和國際大都市沒有差別”。
正像露思觀察到的那樣,過去的5年中,北京商業描繪出了一道令人振奮的軌跡:
——社會消費品零售額5年來平均保持著兩位數的增長,1997年時的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為1000多億元,到2001年底時這個指標已經接近1600億元;
——全市已擁有各類流通經營機構20余萬個,形成了遍布城鄉的商業服務網絡,流通業正逐步成為首都經濟的支柱產業;
——據統計,2001年北京實現零售額超億元的商業企業已達140家,比1997年增長了近一倍;全市餐飲市場實現零售額接近100億元,比1997年擴大了三分之一;大型綜合超市、倉儲式商場、購物中心、各類專賣店等新型業態的連鎖店發展到3200多家;朝外大街、公主墳等商業中心迅速崛起,馬連道茶葉街、三里屯酒吧街等一批商業街市興旺發展。
和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零售、批發、餐飲、生活服務等行業,經濟學統稱為“流通業”。據市商委主任梁偉透露,北京市流通現代化的基本框架已初步確立,幾年后,全市流通業呈現給大家的又將是一副新面貌。
躋身國際主流市場
中國商品熱銷全球
據海關統計,今年前7個月,我國彩電出口達928萬臺,價值10.8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分別增長47.2%和47.3%。
另據權威統計,今年上半年,我國家具出口達26.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2.8%。目前,我國家具出口在世界總出口量的比例已從1994年的2.5%,上升到10%左右,排名僅次于意大利、加拿大和德國,位居世界第四……
一連串出口數據表明,在告別短缺經濟時代以后,在充盈國內市場的同時,中國商品正逐步跨出國門。
沃爾瑪、家樂福、翠豐、麥德隆、嘉士達廣利,這些跨國商業零售巨頭全球1.4萬多家連鎖商場,每年銷售的中國商品不下數10億美元;通用電氣、通用汽車、摩托羅拉、IBM,這些世界頂級的工業跨國公司,每年也都各自從中國采購10億~20億美元不等的配套產品。
“中國是全球惟一可生產所有商品的國家,沒有一家外國公司不看重中國市場的銷售和采購。”在近日上海舉行的跨國采購洽談會上,對于中國商品進入國際主流市場的前景,眾多跨國公司一致看好。
德國嘉士達廣利上海代表處首席代表馮卿說,上海代表處1994年成立初期,年采購量只有1000多萬美元,2001年則達到了1.5億美元,人均采購和利潤在嘉士達廣利全球22個分公司中排名第一。
世界500強之一的英國英維思集團能源管理公司亞洲區采購總監池曉光認為,5年前,中國還僅是全球重要采購基地之一,但是近兩年來,中國正在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采購基地。這種變化,說明中國企業外向型意識和國際市場競爭力不斷提高。
告別經濟短缺年代,進入21世紀,豐衣足食的中國百姓正計劃著自己新生活。
現任以色列外交部副部長、即將擔任以色列駐華大使的哈伊姆曾先后3次訪問中國,他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由衷地贊嘆,過去十幾年來中國給他印象最深的變化是,中國人臉上流露出的笑容比以前更加豐富,整個民族充滿了自信。
居民儲蓄突破八萬億元
人民銀行統計表明,今年前三季度,居民儲蓄快速增長,增長率已達百分之十八點一,前九個月儲蓄存款已突破萬億元大關。
據統計,九月末居民儲蓄余額為八點四一萬億元,同比增長百分之十八點一,增幅比上年同期高五點四個百分點,比上年末高三點四個百分點,增長快速。前九個月居民儲蓄存款累計增加一萬零四百六十一億元,當年已經突破萬億元大關。
全部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含外資機構)余額為十七點七七萬億元,比年初增加二點三萬億元,同比多增六千八百一十億元。前九個月人民幣存款累計增加二萬二千五百三十五億元,比去年同期多增六千八百九十八億元。今年前九個月企業存款累計增加六千四百零二億元,同比多增加一千七百零一億元。九月份企業存款增加二千零九十五億元,比去年同期多增一千零三十五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