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古代思想家的社會理想;小康,廣大人民的生活夢想;小康,文明古國的千年追求。但是,中國老百姓幾千年難圓的小康夢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成為現實。20世紀末,中國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這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無與倫比的重大事件。
小康,最早源出《詩經》:“民亦勞止,汔可小康”。而作為一種社會模式,小康最早在西漢《禮記·禮運》中得到系統闡述,成為僅次于“大同”的理想社會模式。這以后,小康社會和小康生活,作為一種社會理想,散發著誘人的魅力,逐步走入了尋常百姓的生活用語當中。
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把“小康”這個中國人耳熟能詳的詞語,用來描述“中國式的現代化”,并作為20世紀末的奮斗目標,激發了億萬人民的極大熱情。1979年12月6日,鄧小平在會見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使用“小康”來描述中國式的現代化。他說:“我們要實現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現代化。我們的四個現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們那樣的現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紀末,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即使達到了某種目標,我們的國民生產總值人均水平也還是很低的。要達到第三世界中比較富裕一點的國家的水平,比如國民生產總值人均一千美元,也還得付出很大的努力。中國到那時也還是一個小康的狀態。”
1984年,他又進一步補充說:“所謂小康,就是到本世紀末,國民生產總值人均800美元。”
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確定“從1981年到本世紀末的20年,我國經濟建設總的奮斗目標是,在不斷提高經濟效益的前提下,力爭使全國工農業總產值翻兩番……,實現這個目標,城鄉人民的收入將成倍增長,人民物質生活可以達到小康水平”。這是黨的全國代表大會首次使用“小康”概念,并把它作為主要奮斗目標和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階段性標志。
從1981年到1987年,我國國民生產總值翻了一番,長期困擾相當一部分農村人口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十二大提出的我國經濟發展的第一步戰略目標提前實現。1987年10月,黨的十三大正式將實現小康列為“三步走”發展戰略的第二步目標。同時指出,我國現代化建設將取得新的巨大的進展,人民群眾將能過上比較殷實的小康生活,人民普遍豐衣足食,安居樂業。
1990年12月,黨的十三屆七中全會審議并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年規劃和“八五”計劃的建議》對小康的內涵作了詳細的描述,“所謂小康水平,是指在溫飽的基礎上,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達到豐衣足食……”
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奮斗,到2000年,我國順利實現了“三步走”戰略的第一、二步目標。一個近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不但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這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豐碩成果,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
當全國人民即將完成第二步戰略目標時,1997年,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五大上指出:“展望下個世紀,我們的目標是,第一個10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裕,形成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經過10年的努力,到建黨100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紀中葉建國100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
2000年10月,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提出,從新世紀開始,我國進入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
2002年11月8日,江澤民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進一步明確了今后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任務:我們要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