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城鎮職工醫療保險的目的是為了從制度上保障絕大多數職工的基本醫療需求。為了實現這一制度目標,就必須根據基本醫療保險基金隨能力和針對醫療服務的特殊性,建立內在的制約機制,強化醫療服務的管理,保證基金收支平衡,保障職工的基本醫療需求。
依法建賬建制,完善分析、預測、預報相結合的財務管理制度。醫療保險機構應當根據《會計法》和國家社會保險會計制度的要求,從醫療保險基金管理的特殊性出發,建立健全會計核算和有關管理制度,規范會計基礎工作和會議工作秩序,健全賬薄,合理運用會計科目,全面客觀地記錄基金的運行情況,及時提供內部管理及國家決策所需要的信息和資料,并保證其合法、真實、準確、完整。保證社會保險基金撮和征集預算的有效執行,加強收繳率的會計分析,定期檢查未完成預算的原因,進行預測、預報,以便為調整決策提供信息依據。
強化會計監督,健全約束機制,建立科學、規范、嚴密的社會保險基金管理制度。由于我國的醫療保險制度尚處于不斷完善之中,醫療保險基金的收繳、發放、管理難免存在各種問題,如上繳醫療保險費拖欠現象,醫療保險基金支出存在醫療項目收費不規范,醫療成本過高等,多是由于會計管理上的漏洞較多,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制約機制不夠嚴謹造成的,鑒于此,醫療保險機構應當完善基礎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內部控制制度和約束機制。基金收繳方面實行申報、審核制度,應當首先對參保單位辦理登記,然后根據申報審核制度的要求,重點對繳費單位提報的職工人數、工資總額等情況進行嚴格的審核,以防謊報、瞞報,或故意壓低繳費基數,確保醫療保險基金的足額收繳。要加強基礎管理,設立參保人員個人帳戶和統籌帳戶,個人帳戶實行\"個人帳戶資金歸個人所有,滾存節余,超支不補\"的原則。統籌帳戶主要用于住院費用,在管理上要重點把握幾個關鍵環節,對定點醫院上月度的普通門診量、特殊病種門診量、住院量、次均費用、《藥品目錄》外費用比例進行分析,引導醫務人員規范醫療行為,合理檢查,合理治療,合理用藥,既減輕參保人員的經濟負擔,又能減輕統籌帳戶的支出壓力。醫保機構財務部門要建立月費用總支出、《藥品目錄》外費用比例支出、個人現金支付比例等多條預警監控線,以及時發現醫療費用支出中存在的問題,提前做好防范處理,確保醫療基金運行安全。醫療費用報銷實行復核、簽批制度,嚴格核查,按實撥付。醫療保險機構應當根據復核、簽批制度的要求,首先由業務部門驗證病人的身份和醫療保險證是否相符,醫療終結時,財務部門要對病人的病歷、治療費、檢查費等全部診治資料進行嚴格的復核,確認無誤后,經單位負責人簽批同意,方可撥付。同時對一些關鍵性的證件,應當實行定期審驗稽核制度,嚴防弄虛作假。
會計素質方面實行道德水平與業務技能考核制度。以人為本,不斷提高管理水平。一方面,廣大會計人員要不斷加強學習,熟練掌握會計法規制度,全面掌握社會保險知識和規定,掌握先進的電子計算機技術,不斷提高管好用好社會保險基金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不斷增強法律意識,加強職業道德修養,要以對廣大職工、對國家利益高度負責的精神,依法辦理會計事務,切實管好用好基金,對于違法亂紀的行為,要運用法律手段予以抵制,真正成為執行會計法規的衛士,確保社會醫療保險基金的安全完整。基金管理堅持財務公開公示制度,自覺接受行政監督和社會監督。醫療保險基金的管理嚴格實行\"財政專戶儲存,收支兩條線\"管理制度,基金的籌集和使用情況應當實行公開公示制度,以便接受廣大職工和社會的監督,確保醫療保險基金的安全完整。
加大財政投入,拓寬基金籌集渠道,形成安全、保值、增值的社會保險基金運行機制。多渠道籌集醫療保險資金,增加醫療保險投入總量是建立健全我國醫療保障制度的需要。一方面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將社會保障支出作為各級政府預算先安排的必保項目,不斷加大社保財政投入總量,逐步提高社會保障預算內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在基本醫療保險實施后,要盡快實施公務員醫療補助和大額醫療補貼,以增強醫療保險工作的吸引力。國家規定,基本醫療保險的封頂線原則上控制在當地職工平均工資的三倍左右,即目前一般確定在3萬元左右,這個數額基本上可以解決大多數職工的醫療費用問題。但是,超限額以上的大額醫療費用又是客觀存在的,為保障國家公務員及企、事業單位職工的醫療待遇不降低,在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基礎上,國家規定實行大額醫療補貼的辦法,將封頂線確定在15萬元左右。現在,一些地方未實行大額醫療補貼,一些單位加入了基本醫療保險,超限額的部分仍由原單位解決,削弱了單位入保的積極性。二是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將合資企業、個人私營企業等全部納入醫療保險覆蓋網,擴大基金增量。三是探索醫療保險基金增值途徑、使閑置、沉淀的保險基金最大限度的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