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城市吸納了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但城市本身也面臨著失業、下崗人員的巨大 就業壓力,在現有經濟發展水平下,城市進一步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能力不容樂觀。
■盡管從世界城市化進程的規律看,我國已進入快速城市化階段,但如果城市吸納農村 剩余勞動力的能力和勞動者的適應能力得不到改善,會從根本上影響城市化進程。
城市化說到底是城鄉結構的變化,涉及城鄉雙方。城市化進程不僅需要農村有推動剩余 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推動力\",也需要城市存在吸收農村勞動力的\"吸納力\"。
城市\"吸納力\"的大小主要取決于城市就業機會的多少,而就業機會的多少直接受制于 \"制造\"就業機會的二、三產業的發展及轉移勞動力的適應能力。
雖然城市吸納了大量農村富余勞動力,但是,城市本身也面臨著失業、下崗人員的巨大 就業壓力,在現有城市經濟發展水平下,進一步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能力不容樂觀。
改革開放后,隨著向市場經濟轉軌,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加快調整,企業改革加大力度 ,兼并破產,下崗分流,減員增效,企業富余人員的隱性失業狀態逐漸顯性化。90年代以后 ,更進入了下崗和失業的高峰期。老工業基地的衰退、資源型企業因資源枯竭等因素,使下 崗、失業人員增多,2000年城鎮登記失業人口達到785.7萬人,如果加上未到城鎮就業服務 機構進行求職登記的失業人員,下崗職工和失業人員總量還要多。與此同時,由于經濟增長 速度放慢,就業崗位的增量增長趨緩,加之城鎮每年新增數量龐大的勞動大軍,城市就業形 勢不容樂觀,客觀上使城市對農村勞動力吸納力的擴大大打折扣,許多城市還根據其就業形 勢出臺相關政策對外來人口的工作予以限制。
另一方面,隨著科技的進步及市場競爭的加劇,產業結構必須不斷進行調整升級,必然 出現舊崗位的淘汰、新崗位的產生,工人必然要轉崗,這是經濟現代化過程中勞動力配置的 客觀規律,同時也對勞動者的適應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產業升級總體上是以資本密集和知 識密集為方向,資本和技術增密不僅排斥勞動,而且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提高了。資本及技 術演化出來的制度力量,使受教育水平低的農村勞動力在城市就業市場變小。
有專家提出,第三產業吸納就業的能力為第二產業的4至5倍,而我國目前第三產業從業 人員比重遠遠低于國外,第三產業發展空間大,提供就業機會潛力較大,在積極發展三產的 同時,合理發展高科技和傳統的勞動密集型企業。但第三產業的發展不是孤立的,它和工業 發展、生產的社會化程度特別是人均收入等密切相關。也有專家建議,應積極發展小城鎮, 因為小城鎮的產業以勞動密集為特點,將會成為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重要力量。
盡管從世界城市化進程的規律看,我國已進入快速城市化階段,但如果城市吸納農村剩 余勞動力的能力和勞動者的適應能力得不到改善,會從根本上影響城市化進程。
名詞搜索
■城市化
又稱城鎮化、都市化。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由農村型向城市型轉化的歷史過程,表現為 農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轉化以及城市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由于人口向城市集中或遷移的過 程,不僅包含了人口的遷移,還包含了經濟、社會、空間等多方面的轉換,因此,城市化一 詞主要包含四個方面的含義:一是人口的轉換,即農業人口向非農業人口的轉換;二是地域 的轉換,即由于城市數量增多、城市規模擴大,農業用地向非農業用地轉換;三是經濟結構 的轉換,即生產要素特別是勞動力和資本等從農業向非農產業轉換;四是生活方式的轉換, 即由農村生活方式轉變為城市生活方式,包括農村的現代化過程。
■郊區城市化
20世紀中期,一些發達國家由于大城市人口激增,市區地價不斷上漲,加之汽車的普遍 使用、交通設施的現代化、人們生活水平改善后對人口低密度地區獨立住宅的追求,城市中 上階層人口向城市市郊或外圍地帶移居,成為人口的主要流向,而從農村向城市的遷移逐漸 退居次要地位。隨后,各類服務部門紛紛遷往郊區。
■逆城市化
20世紀70年代以來,一些大都市區人口外遷出現了新的動向,不僅中心市區人口繼續外 遷,郊區人口也向外遷移,出現了人口負增長。人們遷向離城市更遠的農村和小城鎮,這種 現象與城市化現象相反,國外學者將這一過程,稱為逆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