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根本上講,城市化是伴隨工業化的自然發展過程。在一個實現了現代化的國家,農村 人口占多數是不可想象的,沒有城市化就不可能實現現代化。
■考察世界各發達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無一例外地經歷了農村勞動力向城市非農 產業轉移的過程,在我國的現代化進程中,城市化同樣是繞不開的路。
20多歲以上的人對糧票都不會陌生。那個時代,吃糧定量,出門必須帶上糧票,要出省 還必須帶全國糧票,不然就會挨餓。之所以如此,原因很簡單:缺糧!當時很多人都嘗過挨 餓的滋味,無怪乎當十余年前取消糧票、取消糧食定量時,還真有不少人為這一舉措捏一把 汗。然而,如今常常見諸報端的倒是人們對加入世貿組織后糧食出路的擔心。改革開放、農 業生產體制的變革,使全國農民迸發出空前的熱情,加上農業科技水平的提高,一舉改變了 農業生產徘徊不前的局面,農產品短缺成為歷史。相反,農產品的大量剩余,導致其價格難 以提高,農民的收入不再像改革開放初期那樣快速增長,農村大量富余勞動力這一客觀存在 的問題也隨之突出顯現。
農民收入增長乏力,不僅使農民的生活水平難以提高,也嚴重制約了社會有效需求的擴 張,影響了國民經濟的增長,成為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的問題。有專家開出\"藥方\":要想富 裕農民,必須減少農民!有人估算,若能通過實施積極的城市化戰略,使農村人口減少30% ,在其他條件都不變的情況下,農村人口的平均收入即可增加30%!
許多專家認為,推進城市化不僅是解決農民收入增長問題的途徑,也是解決現階段我國 社會經濟發展中一系列其他深層次矛盾的重要突破口。它能促進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 ,解決人口結構性的矛盾;城市人口規模擴大可以拓展第三產業發展空間,創造更多的就業 崗位,緩解就業壓力;大量農民變為城市人口,更多的土地可以恢復自然狀態,生態環境從 根本上得到保護,促進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有學者推算,轉移兩億左右的農民,會使耕地 增加大約1800萬畝;這可以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業現代化和城鄉一體化,推進二元 經濟向一元經濟轉變等。
世界銀行專家尤素福認為,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增長有10%是從城市化進程中 獲得的。展望未來,中國至少可以取得同樣的城市化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
當然,促進城市化并不僅僅是為解決我國目前許多社會經濟深層次矛盾而進行的現實選 擇。從根本上講,城市化是伴隨工業化的自然發展過程。實施積極的城市化發展戰略,既是 城市化發展本身客觀規律的需要,也是我國工業化由初期階段進入中期階段的根本要求,更 是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的必經之路。在一個實現了現代化的國家,農村人口占多 數是不可想象的,沒有城市化就不可能實現現代化。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發展的文明史也 是一部城市發展史和城市化進程史。考察世界各發達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無一例外地 經歷了農村勞動力向城市非農產業轉移的過程。在我國的現代化進程中,城市化同樣是繞不 開的路。
專家觀點
中國人民大學區域經濟研究所孫九文教授認為,到2050年中國城市化的水平將達到70% 。城市化水平與人均GDP成正相關系,根據中國GDP的增長和同期人口年均千分之八的增長, 到2020年,中國人均GDP將增至2800多美元,中國城市化水平屆時可達到60%左右。
孫九文認為,目前,應該著重解決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的問題。國家統計局公 布的2002年上半年統計數據顯示,農業、工業和第三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分別為10 18%、5508%和3474%,工業總產值是農業總產值的5倍之多。而目前中國農業從業 人員占勞動人口的一半左右,第三產業為275%,工業僅占225%,從業人員約為18409 萬,由于二、三產業從業人員多集中于城鎮,勞動人員的分配比例嚴重失調。
第三產業的滯后,是由于我國城市化水平偏低造成的。孫九文認為,應該加快中國的城 市化進程,以促進中國的產業結構調整。第三產業發展的滯后,是中國產業結構存在的主要 問題。
相比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的比重已達近80%,中國第三產業的比重顯然偏低,和中國同為發展中國家的印尼等國,也都何持在40%~50%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