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都表明,我國城市化的列車已駛入快車道,進入快速 發展的階段。
■我國人口數量龐大,農業人口占絕大多數,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即意味著 要有1000多萬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搭上城市化的列車。
■城市化這輛載重列車的加速,需要經濟發展提供強大動力,只有經濟快速發展,城市 化的列車才能在快車道上奔馳。
綜觀世界各國城市化的歷史過程,可以發現大體都經歷了由慢到快、由快到慢,直至停 滯不前的曲線發展過程,這一過程直接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城市化水平只有10.6%,當時世界城市化的平均水平是29%,歐 美等發達國家的城市化水平早已超過60%。可見,中國是在一個起點極低的基礎上開展城市 化建設的。改革開放前,由于工農業生產落后、經濟基礎薄弱及與城市化相關的政策、制度 等原因,城市化進程起伏徘徊,直到1978年城市化水平仍低于18%。改革開放后,工農業生 產迅速發展,經濟基礎日益增強,城市化進程隨之加快。從1978年到2000年,小城鎮由2176 個增加到20312個,城市數量由190個增加到663個,其中大城市、特大城市及超大城市93個 ,城市化水平顯著提高。2001年城市化率達到37.66%。
從城市化水平看,世界城市化發展的規律表明,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城市化水平達到30% 左右時,城市化進程將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這是一個不可逆轉的客觀規律。從經濟發展水平 看,世界銀行對全球133個國家的統計資料表明,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700美元提高到1000 ~1500美元、經濟步入中等發展中國家行列時,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將 達到40%~60%。有專家分析,在未來的十幾年中,我國的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將從1 997年的800多美元,提高到2010年的1200美元甚至更高。城市化和經濟發展水平的指標都表 明,我國城市化的列車已駛入快車道,進入快速發展的階段。有預測到2020年中國城鎮化水 平將達到50%甚至更高。
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發展,我國的農業生產力水平得到顯著提高,城市經濟實力增強 ,推進城市化的物質基礎基本具備。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推進城市化的體制環 境逐漸形成,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也提出了促進城市化的迫切需要,推進城市化的條件和 時機已經成熟。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指出:隨著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 ,我國推進城鎮化的條件已漸成熟,要不失時機地實施城鎮化戰略。
城市化有其自身的客觀發展規律,但政府仍可運用經濟杠桿等手段對自然發展的城市化 施加影響。推進城市化進程,就是要促進農業人口向非農業人口的轉化,農業勞動力向城市 非農產業的轉化。我國人口數量龐大,農業人口占絕大多數,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個百分點 ,即意味著要有1000多萬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搭上城市化的列車。如果城市化水平提高到 50%,需要將約兩億人口從農村轉移到城市,如果新建城市去容納這些人口,需要新建100 萬人口的城市200座。面對農村人口與城市人口雙膨脹的現實,完成大量農業勞動力向城市 非農產業的轉化,將成為我國城市化面臨的最大挑戰。城市化這輛載重列車的加速,需要經 濟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只有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的列車才能在快車道上奔馳。
專家觀點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部長李善同提出,提高城市化水平是中 國現代化建設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根據中國GDP年均7.2%左右的增長和同期人口年均8‰的增長,到2020年,中國人均GDP 將增至2800多美元,中國城市化水平屆時可達到60%左右。這意味著城市化率每年需提高約 1.5個百分點。
李善同認為,在擴大中小城市數量的同時,要適當重視大城市數量的擴大和功能的提升 。大城市不僅勞動生產率較高,其資本生產率甚至基礎設施生產率也較高。從國際經驗看, 人均GDP在3000美元以下時,人口和經濟要素主要是向大城市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