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座城鎮,人們都可以見到很多忙忙碌碌的民工,每當一年一度的春節臨近,民工 返 鄉就成為社會和輿論關注的中心,\"春運\"、\"民工潮\"已是媒體出現頻率非常高的詞匯。
改革開放之后,人口流動經歷了從控制流動到公平流動的變化:1979年~1991年,人口 流動管理由控制流動、允許流動到控制盲目流動;1992年之后,對農民工的管理政策調整為 \"鼓勵、引導和實行宏觀調控下的有序流動\",并對小城鎮的戶籍管理制度進行了改革。20 00年,國家開始取消對農民進城就業的不合理限制,逐步實現城鄉勞動力市場一體化,積極 推進就業、保障、戶籍、教育等多方面的配套改革,農村勞動力就業進入\"公平流動期\"。
人口流動管理政策的放開猶如將蓄滿水的大水庫開閘,洪流滾滾,勢不可擋,進城打工 的民工數量迅速猛增,1982年為3000萬,到1997年已突破1億大關。權威部門估計,未來5~ 10年中流動人口數量將以平均每年500萬的速度增長,2005年將達到1.3億,2010年將接近1. 6億。
農民對土地的自主經營、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將農民禁錮在農村和土地上的政策制 度的松動,使農村富余勞動力得以釋放并流向城市,上億民工涌入城市形成氣勢磅礴的打工 浪潮,是向社會發出了必須加快推進城市化的強烈信號,必然沖擊著束縛城市化進程的相關 政策和制度。這對城市化和現代化進程的推動作用不可低估。
農民工多是從農村流向城市,從內地流向沿海,從四川、貴州、安徽等中西部地區流向 富裕的東部地區。隨便走進哪個城市的建筑工地,都會看到民工忙碌的身影,他們當保姆、 送牛奶、送液化氣、做鐘點工、賣菜、賣小吃……農民工在城市運行中已經成為不可替代的 一部分。
農民工不但造福當地,很多民工還在城里學到了技術,接受了現代觀念,回鄉創業,解 決當地富裕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城市化不單單是城市的發展過程,也是農村經濟發展、農民 生產生活方式及理念現代化的過程,民工無疑是這一進程的重要推動者。
城市化需要大量的農村人口在城里扎根,但目前民工從農村拔根、在城市扎根的愿望卻 難以實現,各種制度、觀念上的障礙需要進一步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