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小城鎮是一個大戰略,但這并不意味著它是中國城市化的唯一出路,大城市(包括特大城市及超大城市,下同)作為區域性的經濟中心,在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2000年,我國有大型城市93座,其中,大城市53座、特大城市27座、超大城市13座,這些大城市產業和人口高度集中,規模經濟優勢強,“集聚效應”明顯,在國民經濟發展中起著骨干作用。隨著大城市中心城市功能的不斷完善,輻射能力的逐漸加強,對帶動周邊中小城市和地區的發展起到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根據統計資料,2000年93座大城市共計人口1.9億,創造了2.74萬億元的國內生產總值。
大城市的密集經濟為現代化、專業化的生產協作與聯合提供了有利的空間環境,也為高效利用土地資源、金融資本、人力資本、信息資源和公共服務設施等奠定了基礎。大城市的高度發展,既是從根本上提高我國城市化水平及其質量的需要,也是增強綜合國力、曰城市規模提升我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需要。
有學者認為,至本世紀中葉,北京、上海、香港,有望進入國際性城市之列,成為全方位的,在世界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與世界存在密切交流并且能對世界產生重大影響的城市。
20世紀以來,世界城市發展出現了新的變化趨勢:大都市帶的形成與出現。即在交通、通訊等手段現代化的基礎上,以中心城市為核心,連同其毗鄰的城市及其腹地形成都市群地帶。不同層次的城市在一個比較密集的范圍內復合疊加,現代交通使城市間距離縮短,相互之間人流、物流激增,城市經濟活力成倍強化,競爭能力大大提高。
專家將選擇大都市帶作為發展戰略,看作是中國在21世紀全球經濟一體化激烈國際競爭背景下,贏得社會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關鍵所在。
于80年代和90年代初相繼初步形成的京津塘、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即是大都市地帶的雛形。三大都市地帶成功地推動了這些地區乃至全國經濟的發展,1999年三大城市群創造的國內生產總值約占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34.9%,對周邊地區輻射力進一步增強。這些城市群吸納了大量勞動力和高技術人才,對推動我國城市化進程起到明顯的作用。
也有學者認為,除三大都市帶外,遼東半島、山東半島大都市帶也已初步形成,西南的成渝、福建廈漳泉及以武漢為中心的眾多城市也可在未來發展成為大都市帶,牽引中國經濟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