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戶籍內涵的各種福利差異,使本是不同職業的城市人和農村人,演化為身份的 區別,于是城市居民有了優越感。
■戶籍等限制使農民工在住房、醫療、子女教育等方面與市民還不能享受同樣待遇,無 法真正融入城市,無法轉化為真正意義上的市民,使之既沒有安身立命的自我認同,也找不 到安居樂業的歸屬感。
新中國成立初期,基于我國短缺經濟的現實,制定了城鄉戶籍分離的政策,這在當時有 其合理性。但計劃經濟體制下對此政策近半個世紀的實施,似乎使人產生了一種錯覺:龍生 龍,鳳生鳳,城里人天生是城里人,生在農村天生該種地。城鄉戶籍內涵的各種福利差異, 又使本是不同職業的城市人和農村人,演化成為身份的區別,于是城市居民有了優越感。
雖然對人口流動的各種限制正在逐漸消除,但長期計劃經濟體制下所形成的觀念、政策 、制度難以在短時間內被完全改變,新的法規需要健全。\"城鄉差別\"并沒有因為農民大量 進城而消失,對民工的偏見甚至歧視及各種限制依然存在。許多大中城市出臺了對外來勞動 力就業行業、工種的限制措施,并將這種措施制度化,盡管其本意是為了緩解本城市的就業 壓力,但在某種程度上卻強化了就業領域城鄉分割的制度性歧視,強化了城里人和鄉村人的 身份等級色彩。
民工對城市建設與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做出了許多貢獻,然而戶籍等限制使農民工處于 城市的邊緣地位。他們在住房、醫療、子女教育等方面與市民還不能享受同樣待遇,無法真 正融入城市,無法轉化為真正意義上的市民,只能在城鄉間來回遷徙,使之既沒有安身立命 的自我認同,也找不到安居樂業的歸屬感。大多數進城民工每月只有400~800元的微薄收入 ,又很不穩定,常常遭遇拖欠、克扣或拒發工資。凡此種種,實際上是把民工排斥在城市社 會體系之外,會使民工陷入與城市的分離狀態,進而影響民工健康人格的形成。
這些問題已引起社會各界和政府的關注,1998年8月,上海市教委與市公安局頒布了《 上海市外來人口中適齡兒童、少年就學暫行辦法》,要求各級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加強對外 來流動人口中適齡兒童少年就學管理,妥善解決和處理他們的就學問題;最近國家作出了取 消民工暫住費等7項收費的決定;各地每年為安排民工回鄉過年的春運,采取了不少頗費心 思的措施;去年春節前夕,許多地區針對拖欠、克扣民工工資采取積極有力的行動,保護民 工的合法權益;更為可喜的是,城鄉間的壁壘正在拆除,城市的大門正在向所有人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