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跨國公司風險管理組織結構模式,一般根據跨國公司的組織機構形式和管理體制的基本特點而采取不同的形式。概括而言,主要有以下幾種模式:
其一,國際風險業務部組織形式。該部在總部領導下,總管國外子公司的風險管理的具體業務,如負責海外投資、商品銷售以及技術轉讓等全部國外風險管理,并監督國外子公司在籌建和經營中的風險管理活動。
其二,全球風險職能分部組織形式。該模式即在總部領導下,按職能設立風險分部,由各副總經理直接控制國內外各職能部門的風險活動。一般分設生產、銷售、財務、開發和研究等風險部門。例如,生產副總經理直接控制國內外子公司的生產及其風險業務,銷售副總經理負責整個公司的全球銷售風險業務等。 其三,全球地區風險分部組織形式。踞國公司風險管理按地區設立風險分部。公司總部進行全球風險經營性決策。地區副總經理負責該地區的經營風險管理、控制和有關業務活動。 其四,全球混合分部組織形式。跨國公司按職能、地區、生產線或產品品類結合起來設立風險管理分部。該模式根據實際需要和具體情況設置,靈活性較大。
在以上各類風險管理組織機構模式中,一般還包括一個獨立的綜合信息情報中心,對來自全球各地區、各職能部門以及各類產品的風險因素進行加工、處理和及時反饋。 跨國公司的風險管理體制按其風險管理集權與分權的程度來區分,大致可分為以下三種形式: 其一,以母公司為中心的風險管理體制。這是一種高度集權的管理體制。整個公司的經營活動及其風險管理由母公司集中決策,統一布署。母公司既是風險的決策層,又是風險的承擔者。子公司僅作為母公司成本中心,其任務是減少風險,降低成本。
其二,多元化中心的風險管理體制。在這種體制下,母公司對子公司很少控制,子公司基本上完全自主,重大風險問題自行決策,母公司不加干涉。子公司本身既是利潤中心,又是風險的直接承擔者。
其三,全球中心的風險管理體制。該體制在風險管理的集權和分權的程度上介于上述二者之間,即公司的重大風險決策和關鍵性的經營活動高度集中,如公司的風險戰略目標、市場的進入與退出、投資目標國的選擇、投資項目風險與決策以及人才安排等高度集中;而一些非關鍵性的風險管理業務活動則不集中,如限額以下的投資、一般性的風險管理工作等,以充分發揮子公司的主動性。
跨國公司采用哪種風險管理體制和模式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取決于其自身的情況和特點。一般而言,美國跨國公司在風險管理組織模式的選擇上,更多地傾向于全球性地區部和產品部等分權組織機構,賦予下屬子公司充分的風險管理自主權,以便根據國際市場的變化,采用靈活的應變措施,制定風險管理的戰略與策略。而日本跨國公司則傾向于采用區域風險統管模式。目前,日立、東芝、松下、本田、佳能等著名日本跨國公司正在加緊推行\"全球四總社制\",該組織體制是指國內保留總公司外,還在北美、西歐、亞洲建立獨資的區域統管公司,弱化事業部職能,強化地區風險管理職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