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與調整中,國有企業技術裝備水平大幅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明顯增強。通過消化吸收引進的國外先進技術,國有企業掌握了一批重大技術裝備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我國自行研制的60萬千瓦火電機組、50萬伏高壓輸變電設備各項性能參數均達到國際20世紀90年代末水平。通過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主要行業重點企業的生產裝備和技術水平明顯提高。13年來,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共完成技術改造投資4.14萬億元,形成新增固定資產3.17萬億元。經過改造,重點國有企業裝備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進一步縮小,自動化程度大大提高,加工能力、加工精度明顯上了一個臺階。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也顯著提高。國家經貿委確定的寶鋼、長虹等6戶技術創新試點企業5年來共開發新技術新產品5239項,申請專利4333項,新產品銷售收入5513億元,促進了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的提高。
國家始終大力推進技術進步,實現企業技術創新。一是拿出部分國債資金支持企業技術改造。1999年以來共安排國債技改貼息資金355.4億元,安排項目2175個,總投資4354億元。通過國債支持企業技術改造,產品結構不合理的矛盾得到緩解,一批我國不能自行生產、嚴重依賴進口的重要工業品基本上可以立足國內解決;一批重點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一批老企業重新煥發了青春;拉動社會投資,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為我國應對加入世貿組織帶來的挑戰做了技術準備,將對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調整結構、提高競爭力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二是建立以企業為中心的技術創新體系。國家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已達289家,省一級政府認定的企業技術中心已超過2000家,520戶國家重點企業中的工業企業基本建立了技術中心,增強了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集中力量組織實施了一批產學研聯合示范項目,推動企業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各種形式共建研發機構和產業化聯合實體。圍繞解決企業面臨的一些重大技術難題,組織開展了院士行活動,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與此同時,國家大力推進科學管理,實現企業管理創新。一是總結推廣了一批典型經驗。針對國有企業管理中普遍存在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1996年以來,先后在全國推廣了河北邯鄲鋼鐵集團\"模擬市場核算,實行成本否決\"的經驗,山東濰坊亞星集團對企業購銷活動實行公開比價管理的經驗,河南許繼集團深化人事、勞動、分配三項制度改革的經驗,聯想、海爾和黑龍江斯達集團以及廣州市在企業信息化建設方面的成功做法和經驗,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引導作用。二是加強了企業領導班子建設。中央和各地普遍加大了國有企業領導班子考核、調整力度,一大批思想解放、事業心強、懂經營、會管理、年富力強的優秀人才走上領導崗位。各地把黨管干部和引入市場機制、公開向社會招聘經營者結合起來,在建立企業經營者的激勵和約束機制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三是加大了企業管理人員的培訓力度。近幾年來,根據形勢發展的要求,先后對企業經營管理者進行了世貿組織基本知識和基本規則、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加強企業管理等內容的培訓,收到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