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鐘山,威武雄壯,有形豐碑,濃縮史證。南京經濟學院是江蘇省重點大學,多年來,學校進行自身改革。在教育戰線,獨樹一幟,展示風采。
改革潮流孕育法律系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向縱深發展,社會對法律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我們知道,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本身就是法制經濟,這種時代特征,是一種轉折,更是一種挑戰,經濟運行規律是客觀需求,這就需要經濟類學科大學培養出大量的經濟法律人才。南京經濟學院領導班子順應改革潮流,利用自身的學科優勢,1997年,在專業設置中增設經濟法專業,培養既熟悉法律又了解經濟的專門人才。這是該學院領導層采取的適應市場經濟,拓寬社會服務領域,提高辦學效益的一項得力措施。這一舉措有助于促成經、管、法、工、文、理等學科的相互支撐、相互依托的格局,不僅對學院優化學科結構、增強發展后勁有益,而且對塑造學院學術氛圍,擴大學生知識接觸面和提供多渠道的專業知識背景也是大有裨益。眾多學科綜合交叉,建立更多專業支撐,建立高校規模效益較大的教育專業平臺,這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國逐步進入法治社會,市場經濟的多元化、規范化、法制化逐步顯現,法學專業作為文科類和財經類的基礎性專業課,恰逢其時的在市場需求與專業發展方面顯示其時代的特征。5年前,該院建立的經濟法學專業可以說是一項適應時代需求的強有力的重大舉措。
思路新穎呈現專業特色
法律系在申辦專業之初,恰逢學院面臨本科教學評估及學院針對未來發展的重新定位,因此它的申辦為該院法學專業學術合理的發展途徑奠定了基礎。在此基礎上,結合學科建設面臨的具體情況,提出了如下辦學思想:以教育思想和觀念的轉變為先導,全面貫徹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以教學為中心,強化綜合素質教育;圍繞發展適度、拓展規模和結構調整,并在專業方向上有所側重,不斷優化結構,逐步提高質量,努力培養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法律人才。為此,經濟法專業在學院的學科定位是:依托學院其他學科的資源優勢,適度規模發展,以適應性為主,專業方向側重經濟法、民商法、國際經濟法,培養既熟知法律又了解一般經濟規律的高級專門人才。
法律系主任、黨總支書記曹克副教授和副主任馬思萍副教授綜合上述指導思想和學科定位,首先做好法律系專業上的基礎性工作,著力注意以下幾個問題:1、在發展問題上,要注意培養影響學生長遠發展潛能的素質條件;在提高教師教學、科研能力的同時,力求在專業建設上逐步發揮自身優勢,并在動態的調整中求發展。2、在適應問題上,倡導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適應性:一是教師要主動適應市場經濟對知識和能力結構方面所要求的轉換與更新,從而不斷完善和豐富自身的理論與實踐能力;二是轉變過去單純的專業對口培養,促使學生在本科階段基礎扎實、專業面較寬、能力較強、素質較高,增強學生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適應能力和競爭能力。3、在培養目標上,強調各方面素質的有機結合。4、在發揮特色問題上,盡量利用學院相關學科整體的優勢,適度增加經濟類和管理類方面的課程比重,并在專業上有所側重地進行訓練。
為了適應專業特色和培養目標的要求,根據學院\"厚基礎、寬口徑、重應用、強能力、高素質\"的人才培養原則,系領導和全體教師盡可能地在人才培養上向如下方面努力:在拓寬專業面的前提下打好基礎,在柔性的專業方向上培養適應能力,在整體優化上(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課程結構優化等)提高素質,為社會培養有適應力的專業人才。
在這一點曹克主任體會最深。他認為,書記也好,系主任也好,關鍵要能營造一種學生的學術氛圍,這種氛圍對學生影響很大,潛移默化的工作,使學生受益匪淺,這幾年來,兩位系主任在教學、科研、培養人才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法律系沈木珠教授(中國中青年法學家之一)和南同茂教授,以及其他教師,竭忠盡智,求真務實,辛勤耕耘,業績顯著,為法律系的各項工作做出了不平凡的貢獻。
健全年輕的師資學術隊伍
法律系現設有法學基礎理論、民商法、經濟法、國際經濟法和社會工作五個教研室,專職教師33人,其中本院兼職教授3人,專職教授2人(其中1人為全國中青年法學家),副教授10人,講師14人;教師中博士6人,碩士15人;教師中的年齡結構呈年輕化。
通過教學和科研等活動培養和鍛煉教師,并以此推動專業建設工作。倡導在教學上講究方法與效果,關注學生的評估,并以此作為一種發展性的評價指標認真對待,在年終評優中堅持重點導向教學和科研實績,強化了教師的崗位和敬業意識;同時盡可能地幫助和鼓勵教師從事科研活動,為教師提供相應的政策支持,努力增強教師的科研主動性意識。這些年來,教師無論在教學科研,還是在指導教學實踐和畢業論文等方面都做出了可喜的成績。
獨具一格的實踐與論文指導
教學實踐環節和指導畢業論文是法律系教學工作的一大特色。他們充分認識到,教學實踐和實習是法學專業學生尤其要加強的一項工作,在有關單位的支持下,逐步建立了一些定點實習單位,如南京市下關區人民法院、鎮江市中級人民法院、南京市法律援助中心、南京石城律師事務所等。由于學生實習主要是分散為主,因而實習的范圍并不局限于上述單位。按照教學計劃的要求,學生在大三上學期進行專業實習,安排到許多司法部門實踐。實習前進行組織動員,并提出實習提綱和相關要求,且由指導教師進行檢查指導。實習結束后,每位同學遞交一份實習報告,由指導教師具體評定成績,記入學籍檔案。
從2000年開始,法學(包括97、98級經濟法專業)專業的學生在學院新修訂的教學計劃要求下,強化了學生實踐環節。利用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機會,安排了課程實踐,主要目的在于進入專業課教學之前,能夠了解、接觸和熟悉一下法律實踐領域的各個環節的內容,為專業課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為此,他們對結合課程的實踐進行了任務和內容上的安排,學生可針對課程實踐計劃自選主題,返校后填寫\"專業課程實踐記錄表\"并存檔。
在大學四年級下學期安排學生進行為期6周的畢業實習,地點要求是在可能的情況下選擇學生有意向的工作單位和有關的司法實踐部門,采取集中和分散兩種方式,學生實習按實習計劃和要求,盡量結合畢業論文選題方向進行,系里安排指導教師中途抽查和指導。實習結束后,根據學生遞交的實習報告,實習單位的鑒定意見和實習日記評定成績。
為做好畢業論文的指導工作,系里成立了由系領導和教研室主任參加的領導小組。由教研室老師反復討論,給出畢業論文選題的參考方向,并充分尊重學生意見,最終確定畢業論文題目和寫作提綱。指導老師在學生論文寫作過程中給予必要的指導。學生畢業論文經過答辯,由論文指導教師和答辯小組共同評定學生畢業論文成績。
在圍繞課程內容而展開的實踐環節上,該系還結合模擬法庭實驗室進行實踐性的訓練。模擬法庭有相應的開庭前準備,由專業教師提供程序上的指導,學生組織小組進行統一安排,并階段性地聘請司法部門的專家點評,任課教師也可在此實驗室利用錄像設備等進行案例教學和課堂討論。
綜合素質的集中體現
法律系始終重視學生的教育和管理。加強對學生的理想、道德、法紀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培養嚴守紀律,勤奮好學、積極向上的優良作風,使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學生政治上積極要求進步,寫入黨申請的學生占學生總數的90%以上,已入黨的約占30%。
法律系學生有著良好的學風,已經形成濃厚的學術氛圍使得該系的重要學習指標在全院各系中均屬前列,其中CET-4通過率、計算機二級通過率均在全院同年級中排名第一或第二。
在社會實踐能力和學生自主科研意識方面,該系學生也表現出良好的態勢。近5年來,學生參與社會活動積極、撰寫各類研究性論文,多人多次獲獎。僅2001年就有11篇論文獲學院大學生優秀論文獎。不僅如此,法律系97·1班、98·2班、992班在1999年、2001年、2002年分別被江蘇省教育廳授予\"江蘇省先進班集體\"稱號,3人被授予省級三好生和先進個人。2000年法律系暑期社會實踐小分隊獲江蘇省大學生暑期\"三下鄉\"活動先進集體。在駐寧城北高校大學生辯論賽上,法律系多名學生代表學院參賽,一舉奪得冠軍。
目前,該系已有學生1000多人,隨著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我們相信:南京經濟學院法律系正以全新的辦學理念,獨特的教學管理模式,為我國培養出更多的市場經濟需求的高級法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