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一些國家和地區在經歷了經濟高速增長期以后,都出現了減速的過程。中國也不例外。中國經濟的現實增長率已由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約平均10%左右,過渡到1998年至2001年的7%—8%之間。這一趨勢將左右本世紀最初十年的中國經濟增長率。
這是著名經濟學家劉國光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期召開的“2002年中國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秋季座談會”上發表的觀點。劉國光說,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獲得延續約20年的高速增長。1978年至2000年平均經濟增長率達到9.52%。這一增長速度,與日本和亞洲四小龍高速增長時期的年均增長率大致相近,而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經濟高速增長期大體也持續了20年左右。這些國家和地區在經歷了經濟高速增長期以后,都出現了減速的過程。西方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也都經歷了類似的發展過程。中國經濟發展在經歷一定時期的高速增長之后,也不可避免地出現減速的情況。
劉國光認為,中國現實經濟增長率下降的主要背景是:經濟發展由資源、供給約束型轉向市場、需求約束型,由粗放的數量擴張型轉向同時追求效率與質量的集約增長型;中國經濟面臨著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要求以及提高國際競爭力的壓力。同時依靠制度變革帶來的生產要素重新配置(主要是農村勞力和資源向非農產業的轉移)的勢頭減弱也是增長下降的一個原因。
但是,他同時強調中國經濟仍蘊含著較大的經濟增長潛力。目前,無論從需求的角度還是從供給的角度看,支持經濟增長的力量依然很雄厚。因此,中國經濟的減速是有一定限度的,它仍能保持相對快速的增長勢頭。中國經濟在本世紀初可以實現7%,8%左右的平均增長率,考慮到國內外發展條件的變化,個別年份升至上限9%,降至下降6%,也是有可能的。只要在此范圍內起伏,均可視為正常的發展。
劉國光預計,今年現實的經濟增長速度將比去年加快。雖然我們不能指望現實的增長速度回復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兩位數的高峰,但是經過努力,把未充分利用的財力物力人力資源動員起來,現階段的潛在增長速度是可以達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