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會步日本后塵嗎?
《經濟學家》 2002年11月9日~15日
歐美的經濟決策者們認為,日本長達10年的通貨緊縮是因為決策錯誤。而另外一種看法是,日本經濟衰落源于20世紀80年代泡沫經濟破滅后帶來的增長停滯,而美國和德國重得“日本病”的可能性較大。
日本經濟問題最為嚴峻的一面是通貨緊縮。在英國和歐元區,總體而言,通縮可能性不大,但德國存在風險。與20世紀90年代早期的日本和今日的美國不同,德國并不能自由地執行降息或寬松的財政政策——現在的利率由歐洲央行確定,政府的財政赤字由歐盟公約確定上限,所以,德國出現通縮的可能性要大于美國。
不斷下降的價格使真實債務負擔膨脹。在美國和德國,企業與家庭在過去幾年中大量借貸,使非金融的私人部門總負債增加到分別占GDP的150%和160%。在20世紀90年代早期,日本的債務負擔相當于GDP的250%,現在也仍高出美、德企業很多。而從另一方面看,美國家庭更脆弱。即使在泡沫的頂峰時期,日本家庭仍大量儲蓄。去年,德國家庭將其收入的10%用于儲蓄,而美國只有1.5%。
在“日本病”的另一個癥狀上,兩者表現迥異。美國靈活的市場迫使企業快速削減產能、裁員,從而恢復盈利。德國企業則受制于剛性的勞動力和產品市場。
另一重大區別是,美國沒有陷入日本那種政治癱瘓。如果美國的政治家們不能領導經濟復興,就將被替換。而德國正顯示出類似于日本那種反對結構性改革的政治和社會力量。
結論是,德國比美國有更多的“日本病”癥狀。美國的泡沫較大,對其經濟影響亦較嚴重,但其較為靈活的市場和機制應能幫助美國調整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