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興梅
在市財政局度過了七年悠閑時光,鄒祥厭倦了機關生活。就在他彷徨之際,一家私營公司以一套別墅和年薪10萬元的籌碼,將他挖走了。鄒祥到東方集團任總裁助理兼財務總監,他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生活環境,緊張的工作節奏和繁瑣的事務使他整天忙得像陀螺似的。他是抱著大干一番的理想來的,可是私企的家族式管理使他再度陷入迷惘。老板只將他當作一個打工的,不時因為一些小事對他大發脾氣。子公司的經理各自為政,勾心斗角,額外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鄒祥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向老總提出了自己的管理設想,可是老總并未當回事。壓抑的情緒使他終日悶悶不樂,可在公司里又不能流露出來,只好強作笑顏。這種戴著面具的生活是無法快樂的。
由此不難看出,跳槽除了需要支付有形的物質代價,還要付出無形的心理成本,有時心理成本比物質代價還要沉重。
一個人進入新的文化環境后,因為不能適應文化變遷而出現緊張、焦慮、孤獨、憂郁等心理異常,甚至導致自殺或他殺。心理學稱之為“適應不良”,也稱“文化休克”。該現象好發于各類下海者、出國留學人員、國外來華工作人員、各類移民、大學新生和剛畢業的大學生、異地遷居的老人。由于生活的文化環境發生巨大變化,其觀念、思維、習慣和行為模式沒能順應環境及時調整過來,仍舊沿襲舊有模式應對新生活,從而引發不同程度的文化沖突和適應不良。“文化休克”主要由以下幾方面的原因造成:
觀念、價值取向、習性、風俗、語言的差異打亂了原有生活模式。置身于熟悉的文化環境中,我們會感到親切坦然,游刃有余。當我們離開熟悉的文化背景,移入差異較大甚至完全不同的新環境之中時,必須放棄很多原有習性,建立新的生活方式。新舊文化的跨度較大,必然引發心理上的不適與不安,甚至對環境表現出恐懼和敵意。
交際網絡的割斷使人失去了歸宿感。人具有社會屬性,尋求歸宿和人際交往是人的基本心理需要。遷居和移民后失去了熟悉的人際關系,難免產生孤獨無助感。在新的地方一切都要從頭開始,要想生活得有意義就須重建人際網絡,而這一切是需要付出時間、精力和代價的。對于老年人,就會感到力不從心,萌生重回舊環境的念頭。
新舊環境的變更使情感寄托出現真空。人在一種環境里生活了多年后,會對這個環境產生強烈的情感依賴。身處其中時不易覺察,一旦脫離后進入陌生環境,心中的潛在情感就會迸發出來,產生強烈的眷戀和懷舊心理,從而感到失落和惆悵。老年人在這方面表現得最為突出。
不同人的適應不良表現也不同。有的表現為憂郁型,情緒低落、悲觀絕望,對一切心灰意冷,產生輕生念頭;有的表現為焦慮型,憂心忡忡,自尋煩惱、敏感多疑;有的表現為行為障礙,如逃學、曠工、沖動、好斗、傷人等;還有的表現為社會退縮,如孤獨、離群、不參加社會活動等。更多的患者表現為不典型癥狀,或是幾種癥狀兼而有之。
預防文化休克現象,重點在于針對不同的對象,給予相應的心理幫助,提高其適應能力,讓他們盡快熟悉環境,增強心理適應力和免疫力。對留學生和移民來說,出國前應預先學習了解異國文化、習慣和風俗,學習異國語言,增強與當地人交流的能力,做好應對新環境的心理準備。對大學新生和即將畢業的大學生應做好相應的心理輔導工作。對老年人的遷居,應采取“分步脫敏”的過渡方式,先不要急于直接搬遷,最好讓他們先在兩地輪換生活,給予心理緩沖的時間。長期在機關事業單位的人員下海之前,最好找心理援助機構測量自己個性特征和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如果心理缺陷明顯,則應謹慎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