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文暉
一個女性名字怎么會與傳染病連在一起?
“瑪麗”的本名叫瑪麗·梅倫,1869年出生于愛爾蘭,15歲時移民到美國。起初她替別人做女傭,后來發現自己有烹調的才能,于是轉行當廚師。從此,她的工資比做女傭高出許多。瑪麗當然很滿意。
1906年的夏天,紐約的銀行家華倫帶著全家到長島休假,雇傭了瑪麗做廚師。8月底,華倫的一個女兒最先感染了傷寒。接著,華倫的夫人、兩個女傭、園丁和另一個女兒相繼感染了傷寒。他們度假的住所住了11個人,有6個人患病。
華倫甚為焦慮,他想方設法找到了有處理傷寒疫情經驗的專家索柏。索柏經過勘察,將目標鎖定在瑪麗身上。他詳細調查了瑪麗此前7年的工作經歷,發現她在7年中換過7個工作地點,而這些工作地點都發生過傷寒病,累計有22個病例,其中1例死亡。索柏的推測需要檢驗瑪麗的血液和糞便來證實。他找到瑪麗,盡量使用委婉的語言解釋取血和糞便檢驗的理由,但瑪麗還是被惹惱了,她抓起一把大杈子,朝索柏直戳過去。索柏只好飛快地跑過又長又窄的大廳,從鐵門里跑了出去。
當時瑪麗的反應之所以如此激烈,因為在她那個年代,“健康帶菌者”還是一個聞所未聞的概念。她自己的身體很棒,說她將傷寒傳染給別人,她無法理解和接受,反倒認為是對自己的人身侮辱。后來,索柏試圖通過地方衛生官說服瑪麗,沒想到,這更惹惱了脾氣倔強的愛爾蘭裔女人瑪麗,她把他們罵出門外。
最后,當地的衛生官員只好帶著1輛救護車和5名警察找上門。這一次,瑪麗又動用了大杈子。在眾人躲閃之際,瑪麗突然跑了;經過搜索,警察在壁櫥內找到了瑪麗,5名警察把她抬進了救護車并送往醫院。一路上的情景就像“一頭憤怒的獅子被關在籠子里”。后來醫院的檢驗結果證實了索柏的懷疑。瑪麗被人送到紐約附近的一個名為“北邊兄弟”小島的傳染病房隔離。
但瑪麗始終不相信醫院的結論。2年后她向衛生部門提起訴狀。1909年6月,《紐約美國人報》刊出一篇十分煽情的有關瑪麗的長篇報道,引起了公眾的一片唏噓,衛生部門被指控侵犯人權。1910年2月,當地衛生部門與瑪麗達成和解,解除對她隔離,條件是瑪麗同意不再做廚師。1915年,瑪麗已經被解除隔離5年,人們差不多將此事遺忘。忽然,紐約的一家婦產醫院暴發了傷寒病,有25人被感染,2人死亡。衛生部門很快在這家醫院的廚房找到了瑪麗,她已經改名為“布朗夫人”。
據說,因為瑪麗認定自己不是傳染源才重操舊業的,畢竟廚師的收入很可觀。但無論如何,這次公眾對瑪麗的同情心消失了。瑪麗自己也覺得理虧,只好老老實實地回到小島上,接受隔離。醫生對隔離中的瑪麗使用了可以治療傷寒病的所有藥物,但傷寒病菌一直頑強地存在于她的體內。這期間,瑪麗也漸漸地了解了一些傳染病的知識,她積極配合醫院的工作,甚至成了醫院實驗室的義工。1932年,瑪麗突患中風而致半身不遂,于6年后去世。
瑪麗的遭遇曾引起一場有關人權和公眾健康權利的爭論,加上瑪麗本人富有戲劇色彩的反抗,使得這場爭論更加引人注目。爭論的結果,美國公眾一致認為:應該首先保障公眾的健康權利。因此,總統可以在必要的情況下,宣布對某個傳染病疫區進行隔離。
順便要說的是:由于故事中的瑪麗總是不停地更換工作地點,因此對某些頻繁跳槽的人,在美國有時會被周圍的人戲稱為“傷寒瑪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