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 河
在她最暢銷的一本書《即將到來的瘟疫》中,新聞工作者勞麗·加勒特運用她的報道技巧和講故事的手法,來喚醒民眾對艾滋病、肺結核以及埃博拉等傳染病的威脅。現在,她又對更大范圍的威脅發出了警告:全世界公共衛生系統的不健全。在她剛剛出版的第二本書《信用危機:全球公共衛生的崩潰》中,加勒特追溯了全球公共衛生的歷史,并指出,由于公共衛生基礎設施的瓦解或根本不存在,富人和窮人的健康都處于危險的境地。
加勒特說,當她的第一本書出版時,讀者們問她,可以做些什么才能將傳染病拒之門外?好的答案就是“你需要強大的公共衛生基礎設施以及更好的監督措施”。不過,她開始思考“我們的公共衛生基礎設施怎樣才能強大起來”?作為紐約地區《新聞天地》的一名記者,加勒特在不少國家居住過,她對富國和窮國的保健方面的差異相當了解。公共衛生在貧窮國家幾乎不存在,她甚至在富裕國家里也發現了嚴重的問題。她了解到,周期性的政治動蕩、對公共衛生的疏忽以及自滿都是造成公共衛生系統出現問題的原因。
發掘越深,她對當今社會現實就愈加不安。很顯然,就像大眾對細菌感染漫不經心以及總體上低估了傳染病的出現那樣,人們對公共衛生系統也有一種漫不經心的態度。經過四年的深入研究,加勒特創作出了這本富含大量注釋的書籍,通過一系列令人感興趣的事件、個人經歷(她自己和別人的)對迫在眉睫的危機發出警告。
對一個公共衛生系統大規模瓦解所帶來的影響,加勒特深有體會。1997年,她在前蘇聯境內旅行。她說:“我對流行病是如何直接發展、人均壽命又是如何在一夜之間發生逆轉的感到非常震驚。當地公共衛生系統的脆弱性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蘇聯曾經有雄厚的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大量醫生、護士等等,在世界歷史上也是無可匹敵的。70年代,俄羅斯男子的期望壽命從1917年的38歲上升到了63歲多,嬰兒死亡率從250‰下降到了大約20‰。但是在1991年———蘇聯解體后不到一年,白喉、脊髓灰質炎、肝炎、艾滋病、霍亂以及流行性腮腺炎席卷這塊大陸,包括1986年發生的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在內的環境問題使癌癥人數增加速度加快。
加勒特表示,對新的傳染病加強監控也許會使疲憊不堪的公共衛生系統更顯緊張。公共衛生服務人員都是在狹窄、簡陋的辦公室里工作,經常使用著陳舊的設備,沒有接受足夠的培訓。加勒特說,如果你是一位醫學博士,在醫學院干得很出色,那么你選擇到公共衛生辦公室工作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發揚利他主義。你不會得到適當的報酬,常常面對著政治性的災難。
加勒特指出,經濟全球化趨勢使得人才流動更為頻繁,來自底特律的人會在墨西哥工作,來自斯里蘭卡的人會到紐約工作。因此,公共衛生的重點必須轉移到世界各地的疾病防治上,而不僅僅是在工業化國家。只有每個人都擁有清潔的空氣和水源、安全舒適的住房、良好的醫療保健以及一個強大的公共衛生系統,人們的身體健康才能得到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