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珂

一份由民間研究機構完成的關于北京金融業發展的報告,正在私下傳閱。該報告明確提出,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是首都經濟發展的戰略選擇。
據說,該報告已經得到了北京市金融工委的高度評價,其中關于優化首都金融發展環境的20條政策建議,10條已經被北京市政府采納,并列入了今年的重要事務之列。
這份研究報告的全稱是《首都金融業發展戰略研究報告》,是由中國博士后特華科研工作站完成的。據了解,在北京以金融為主攻方向的博士后工作站有五六家,而特華博士后工作站有深厚的政府背景。
曾任中國建設銀行行長、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的王岐山擔任北京市代市長后,關于北京將加快金融業發展的猜想不時見諸報端。如今,一家民間機構推出的研究報告得到北京市政府的高度重視,為北京發展金融業制造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這份報告到底是什么樣的報告?《經濟》雜志獨家采訪了該報告的課題組組長、中國博士后特華科研工作站常務主任王力。
為什么要做一份這樣的報告
《經濟》:特華為什么要做這樣一個課題?
王力:選擇這個課題的初衷,主要是因為北京金融產業的發展環境,已經與金融產業的發展要求明顯不相適應。2002年,北京有兩個數字超過了上海,接近了發達國家大城市的水平。一是第三產業占北京GDP的比重達到61%;二是金融業產值達485億,占GDP的比重為15.5%,居全國首位。可以說,金融業在北京經濟中的地位正變得舉足輕重。但是由于缺乏明確的定位,北京金融業相關的優惠政策和發展環境與上海等城市相比,差距正在加大。不少金融機構的總部選擇了遷出北京。最早的全國10家基金公司,有8家選擇過北京,可如今只剩下一家。我們想通過科學、細致的研究,提出優化首都金融發展環境的政策建議。
《經濟》:2001年國務院審批同意了上海的城市規劃,國際金融中心成了上海建設的目標之一。而你的報告提出在北京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究竟出于何種考慮?
王力:在今年元月課題組剛剛籌備的時候,不少組員也認為北京不具備建立金融中心的條件。他們還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來證明北京金融業發展環境與上海的差距:大家都知道房貸有兩種還款方式,一種月供按固定比例,一種月供先多后少,同樣10年30萬元貸款,后者比前者利息支出要少2萬元。但調查顯示,上海大多數市民對后者感興趣;而北京大多數人卻嫌后者麻煩,寧可多花錢。
對北京金融中心的定位產生質疑,是長期以來北京給人們留下的一種印象,隨著以制造業為代表的經濟中心職能的淡出,在人們心目中,北京的城市定位就只剩下全國政治、文化和國際交往中心了。但是隨著課題的深入開展,一個區域性、乃至國際性金融中心的宏偉構想,就像一道擋不住的風景,出現在我們的面前。
《經濟》:這個報告有哪些創新的地方?
王力:概括地說,實現了5個方面的創新:一、是從新的視角對北京現有的優勢進行了再認識,指出北京作為中央宏觀調控部門和監管部門所在地,作為獨一無二的全國性金融管理中心和信息發布中心,具有發展金融業無可比擬的管理優勢和資金優勢。
二、是深入分析了制約北京經濟發展的各種因素,指出了缺乏能夠反映首都城市經濟功能的戰略定位的問題,準確提出了 城市經濟發展定位和持續、穩定、明確的城市發展目標。
三、是首次提出北京明確“金融立市”的指導思想。
四、是首次提出應當“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戰略目標。
五、是運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對北京建設金融中心的條件進行了客觀評估。

必然的選擇
《經濟》:一般說來,首都是一國的政治、文化、交通以及國際交往的中心,至于是不是經濟中心、金融中心,要依據其歷史條件、所在國的實際情況具體分析。近來,國際上流行的觀點是將首都的功能盡可能簡化,巴西等國家甚至遷都到新的城市。將北京建設成國際金融中心,是否與國際潮流背道而馳?
王力:不管有沒有人為的推動,北京的金融中心地位已經客觀存在了。在北京有中國人民銀行、外匯管理局等銀行管理機關;有證監會、保監會、銀監會等金融監管機關;有中央證券登記結算公司、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等登記結算機關;有工農中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國家開發銀行兩大政策性銀行的總行和分行;有中信實業銀行、光大銀行、北京市商業銀行等股份制商業銀行的總部;有四大全國性保險公司;有銀河證券、中金公司等大型證券公司的總部等等。
《經濟》:金融機構的總部集中在北京,就意味著北京是金融中心嗎?
王力:只要總行在北京,所有的資金調度就將在北京完成。正在著手建立統一數據庫的各家銀行,一旦把整個銀行的資金集中到總部統一運作,就意味著中國銀行業資金總量的80%左右集中在北京,如此龐大的資金調度總量,在東亞地區也是數一數二的。
此外,中國保險業三分之二以上的資金統一運作也在北京完成,北京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金融結算中心。還有,國有資產總量的一半以上,由總部在北京的國有大企業所控制,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中移動、聯通、網通、華能、中遠等,它們所帶動的龐大的資金流,同樣是北京成為金融中心的有力支撐。
《經濟》:您剛才所列舉的現象,是北京特有的,還是其他國家首都的共性?
王力:我們發現,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大洲的全球性和區域性金融中心近40個,其中大部分都是所在國的首都。三大全球性國際金融中心紐約、倫敦、東京,兩個是在首都;巴黎、阿姆斯特丹、新加坡等區域性國際金融中心中,約有1/2是首都;至于國內金融中心,是首都的更是占據了4/5。
首都,特別是非聯邦制國家的首都,成為金融中心有其必然性。首先,首都是一國的金融決策中心。對于金融業這樣一個受到高度管制的行業來說,與監管機構密切溝通是企業發展必不可少的一環,因此沒有哪家金融機構不愿意和監管機構離得更近些。
其次,首都因其特殊的地位、優良的經濟基礎、便利的交通網絡和發達的通信條件,匯集、傳遞著全球豐富的經濟和金融信息。這種優勢既能為本國或地區的經濟和金融活動提供決策參考,也能為國家間經濟和金融交流與合作提供平臺。
《經濟》:有一種說法認為,將首都建設成為金融中心不利于國家的經濟安全,這種說法有道理嗎?
王力:所謂不利于國家經濟安全的擔憂,說白了是認為資本市場風險大,一旦有風吹草動會影響首都的穩定。其實,將首都建設成為國際金融中心,能通過集中的金融市場和集中的有效監管,有效控制金融風險,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和金融安全。

《經濟》:北京此前已經提出了首都經濟、奧運經濟、建設國際大都市等口號,如今你們提出“金融立市”、“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新口號,與這些相比,你們的口號有什么不同的意義?
王力:在研究中我們發現,北京過去提出的許多口號,基本上沒有具體實施的方案和對策。此外,在產業發展上,高科技產業和金融產業是北京業已具備的優勢,放著既有的優勢產業不發展,反而去尋求其他支柱產業,這才是不明智的選擇。因此我們就優化政策環境、市場環境、創新環境和人才環境等四個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客觀、務實、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議。
不是同上海爭資源
《經濟》:提起國際金融中心,人們首先想到香港。近年來,上海將城市定位于東亞乃至國際性金融中心,上海金融中心的地位也漸漸深入人心。北京也提出要建國際金融中心,是否會帶來重復建設?
王力:首先要糾正一個觀點,那就是一個國家可以有一個以上的國際金融中心。因為國際金融中心是分層次的,紐約是全球性國際金融中心,并不妨礙芝加哥成為區域性國際金融中心。因此對于中國來說,從長遠發展考慮,完全可以擁有兩個以上的國際性金融中心。
其次,北京建設國際金融中心也是分步驟實施的。目前,作為全國性金融管理中心和信息發布中心,北京已經處于非國際金融中心和區域性國際金融中心之間。既然成為金融中心是北京作為首都的必然選擇,就不存在重復建設的問題。
《經濟》:作為金融中心,北京有金融決策優勢,但缺乏金融市場,而上海正好相反。如何協調兩個城市的功能?
王力:北京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絕不等于否定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發展目標,也不是要與上海爭資源、爭項目。在建設金融中心方面,北京與上海是優勢互補、各有側重的。
上海的優勢是具有一個比較完備的金融市場,包括證券交易所、期貨交易所、外匯交易所等。此外,在加入WTO的最后協議里,首批對外資金融機構開放的城市名單中,上海也榜上有名。目前,外資銀行已經有70多家進駐上海,其中30多家開展了人民幣業務。為加快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上海市針對金融企業稅收、金融人才購房等相繼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加上較高的市場自由度和寬松的環境,上海在吸引境內外金融機構進入、對外開放逐漸顯露出其獨特的優勢。
北京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同樣擁有其他城市不可比擬的獨特優勢。因此,把北京建設成國際金融中心,其具體定位是:金融管理控制中心、金融業支付結算中心、金融信息中心、金融行業標準制訂中心、金融批發業務中心、資金調度中心和金融中介服務中心。
至于在有形金融市場上存在的差距,我們認為,隨著金融電子化的開展,金融中心的職能也在分解,并不是說上海有什么,北京就要建什么。此外,我們也要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目前在北京設立代表處的外資銀行已經有118家,國外研究機構認為,2006年政策放開后,北京最有可能成為外資銀行的集結地。當然,這需要政策的引導,更需要環境的優化。

兩套評價體系得出一致結論
《經濟》:國際上對金融中心有沒有權威的評價機構,有沒有公認的評價體系?
王力:我們在做課題的過程中,參閱了國外關于金融中心研究的大量文獻資料。但是迄今為止,對于金融中心國際上仍沒有一個權威的評價機構,也沒有一個權威的評價體系。
《經濟》:我們注意到研究報告采用了一套量化的評價體系,這是你們的獨創呢,還是借鑒成熟做法的產物?
王力:對金融中心進行量化評估是課題的一項創新。在國外,對金融中心過去多是定性的評估,定量分析是近年來才發展起來的,其中,指標的確定、量化的標準仍有不少不完善的地方。我們借鑒了干杏娣《開放與成長:新世紀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和胡堅《國際金融中心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和上海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可能性分析》一文中所設立的指標體系,分別從全球范圍和全國范圍,對北京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可行性和條件進行了比較評價。
《經濟》:兩套評價體系得出的結論是否一致?
王力:干杏娣的指標體系由三個部分組成:國際金融中心市場運行與結構評價;國際金融中心的直接基礎因素評價;國際金融中心的宏觀與經濟因素評價。通過對紐約、倫敦、新加坡、香港、上海和北京的評價,我們發現北京與國際一流的金融中心雖然還有較大差距,但是北京已經初步具備了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許多有利條件。
胡堅的指標體系共分為三組22個指標,包括經濟指標(GDP增長率、投資比率);金融指標(金融部門增加值、金融市場成熟程度、金融市場的透明度);政治指標(主要包括政治風險等級)。得出的結論是,北京正處于非國際金融中心和區域性國際金融中心之間,離區域性國際金融中心還有一定差距,但是與國內其他提出建設金融中心的城市比,北京的經濟增長率、投資比率和金融部門產值均名列第一,符合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條件,是國內建設金融中心的最佳城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