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平等
寬暢的道路、怡人的廣場、林立的高樓、閃爍的霓虹燈牧的護城河、郁郁蔥蔥的城市風光帶……今日的丹陽無處不展現著現代化江南古城的迷人風采。舊時的臭水溝、荒涼的小上丘、擁擠的棚屋、狹窄的小巷哪里去了?有誰知道,為讓古老的曲阿煥發出現代化的名城風采,我市的拆遷工作者灑下了多少汗水?付出了多少心血?不破不立,拆是建的基礎,是打造新城的“先行官”。丹陽市拆遷辦的領導和全體工作人員,在過去的拆遷工作中,用真情真心真行動,不辱使命,勇敢地挑起了城市建設拆遷安置的重任,唱響唱紅了一曲曲美化城市、加快發展的壯麗凱歌。眾所周知,拆遷工作是苦差事,由于居民不理解,它歷經風雨,遭受人們的白眼、敵視乃至恐嚇,真可謂拆遷難,難于上青天。由于中國老百姓根深蒂固的“故土難離”思想,拆遷工作阻礙重重,但是丹陽市拆遷辦干部職工為了完成政府交給的使命,頂住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婉言拒絕眾多親朋的規勸,經過一次又一次艱苦工作,用愛心和奉獻,靠頑強的毅力去拼、去磨、忍辱負重,不辱使命,甘為鑄造一個嶄新的新丹陽貢獻自己的青春和智慧。
每個人都會用自己的行動書寫著自己的歷史,作為丹陽市建設先鋒的拆遷辦全體同志用自己的行動履行自己的職責,他們在拆遷的第一線,實踐著自己當城市建設先行官,“上為組織挑重擔,下讓居民滿意”的錚錚誓言,一絲不茍書寫著“苦干”和“奉獻”幾個閃光的大字。有首流行歌曲如是唱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愛拼才會贏。丹陽市拆遷辦正是靠著這種拼搏精神,開創了丹陽市拆遷工作的大好局面。
如今漫步丹陽市區,街道整潔平坦,桂花樹、垂柳、松柏等花木簇擁道路兩旁,樹綠葉翠,百花爭艷,整個城區宛若一座美麗的大花園;市區“亮化工程”全面啟動,主干道安裝了不銹鋼管庭院式高壓路燈,燈型美觀典雅,特色濃郁,一座座氣勢雄偉,新穎別致的高樓大廈各展風采。尤其是市民廣場、東門外大街等已成為了廣大市民休閑、健身、購物、談情說愛的絕好去處。當人們在空氣清新、滿目蔥翠的風光之中目睹丹陽日新月異的變化,不禁從內心發出贊嘆,也會對為城市建設作出巨大貢獻的建設者們油生敬意。是的,如果丹陽建設系統沒有涌現出像拆遷辦這樣的團結善戰的隊伍,變化就不會如此之快。
成功伴著辛酸,輝煌的背后常常凝結著奮斗和艱辛。凡是接觸過丹陽市拆遷辦工作人員的人都會作出這樣客觀的評價:這是一個團結善戰的能啃硬骨頭的集體,個個都敢挑大梁,人人都能獨當一面,尤其是石磊同志,更是豪爽、真誠、質樸、有事業心。
石磊不愧是條“鋼鐵”漢子,同事們私底下稱他為“工作狂”。自從他1993年調入拆遷辦后他就提出一句響亮的口號:“既然選擇了這行,就必須本著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終身不悔?!痹诮ㄔO系統呆過的人都很清楚擔任拆遷工作是相當繁瑣的,如果一個人能在這個崗位一千10年而且擔任領導工作,這期間的“不容易”有多少?石磊先后帶領他的伙伴們“啃”掉了丹陽拆遷史上一個又一個硬骨頭。正因為如此,丹陽市拆遷辦1998年被江蘇省建委評為“拆遷先進實施單位”。據《丹陽市建設志》記載,自1993年起,拆遷辦每年負責的拆遷戶都在500戶以上,一家一戶的調查、動員工作都要三番五次,工作量之大之繁重、其中的酸甜苦辣可想而知,而拆遷工作在石磊眼中是使命、是責任、是永恒不變的追求。為了丹陽城市的繁榮與發展,他無私奉獻、無怨無悔。
在拆遷辦工作的10年間,石磊工作日程常常安排得飽和甚至超量,幾乎沒有什么休息日和節假日。他總嫌一天工作8個小時太短,于是提前上班,推遲下班,就像一個不知疲倦的人,總有使不完的勁和干不完的事。
以身作則是石磊的最大特點。在工作中,他身先士卒,自己主動奮戰在拆遷的第一線,以實際行動帶領大家一起工作;在生活中,他對同事們以誠相待,不做官老爺,視同事們為兄弟、朋友,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在上下級之間有著很強的凝聚力,從而使整個拆遷辦工作人員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整整10年的拆遷工作生涯,石磊參與現場拆遷千余起,練就了他堅韌的品格,他將自己當作了一顆蒲公英的種子,不管在何處拆遷,都能將黨的政策落實到那里,在那里生根,把堅持政策和照顧群眾利益有機結合,從而使廣大拆遷戶能享受優惠,真正理解政策,服從大局。
和石磊一樣,全體拆遷工作者在組織需要面前,都能堅決服從;在困難面前勇于拼搏;在“釘予戶”面前從不退縮;在好處面前從不伸手。拆遷辦的領導和全體工作人員個個堪稱心底無愧、鐵骨錚錚的硬漢子。
雖然拆遷工作在常人眼中是件苦差事,但對拆遷辦的人員來說是塊磨劍石。
頂住說情、討價還價風,面對形形色色或口是心非、或陽奉陰違、或胡攪蠻纏、或避而不見的現狀,拆遷辦的同志們一次次登門耐心地做思想工作,談小局服從大局的道理,談新型丹陽的美好未來,披朝霞,頂烈日,沐風雨,伴星月,有的竟十余次登門做工作,可謂鞋子磨破、嘴皮磨硬,用恒心與毅力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用真情和政策扣開一扇又一扇緊閉的心扉,也有效地化解了形形色色的思想顧慮,公正、公平、合理、妥善地解決了被拆遷戶房屋補償難題,以強有力的行動為丹陽城市建設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石磊等拆遷辦的同志用自己的努力,為丹陽的城市建設標上了一個又一個驚嘆號。如今丹陽的兩項城市建設精品工程(東門外大街拓寬、市民廣場)受到內外客商的青睞。東門外大街拓寬項目是2002年4月份開始的,拆遷戶達232戶,拆遷面積達1萬平方米。時間緊,任務重,難度大,為了如期完成任務,拆遷辦勇敢地簽訂了項目“拆遷日月表”軍令狀,確定指標、戶數,分門管理,責任到人,分工明確。為了掌握進度,他們每天下午4點都召開一次匯總會,對存在的問題及時解決,工作作風雷厲風行。東門外大街拆遷特點是困難戶多、殘疾人多、下崗工人多。針對這些特點,拆遷辦有關人員跑房屋中介機構,利用二手房調劑給他們,取得了滿意的效果,既解決了拆遷戶的安置,又為國家節約了相當的獎金。針對一些“釘子戶”的無理要求,他們敢于及時依據法律手段進行解決,從而提高了拆遷進度。
搞拆遷工作艱難復雜,絕非一個“難”字可以說清,個中酸甜苦辣更非文字能夠表達清楚。拆遷辦上上下下的職工,硬是用自己的行動克服困難,戰勝困難,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烈日炎炎的夏季,他們經常忙得連口茶也喝不上,一個個曬得皮膚發紅、發黑,但大家沒有怨言。寒風刺骨的冬天,他們頂風冒·雪,感冒了、發熱了,只要能抗得住,沒有一個退縮。有時,因在關鍵施工中,有的同志忙于工作,數日不能回家,只好將家務事交給家里人。可以說,拆遷工作者家庭的“賢內助”是逼出來的,整理家務、侍奉老人、教育孩子,一樁樁、一件件,包含著多少的艱辛和無奈啊。
一片拆遷一個戰役,丹陽市拆遷辦像一面高揚的旗幟,他們百折不撓的信念、過硬務實的作風,以及那一句句感人肺腑的話語,像溫暖的春風、潤物的雨露、明媚的艷陽、奇特的催化劑,融化了隔在拆遷者和被拆遷戶心中的堅冰,取得了每一個拆遷攻堅戰的勝利。
2002年10月份,丹陽市拆遷辦與拆遷安置事務所分設。分設后,拆遷辦公室及時地根據國務院305號令《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在市政府各級領導的指點下,制定了《丹陽市拆遷管理辦公室行政職能》并對外公開。在很短的時間里,拆遷辦工作就步入正軌,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在工作中,服務質量和態度上都充分體現了拆遷辦工作人員的開拓進取精神,體現了分設后的規范化。(例:標準法律文書、表格、協議、公告等)也體現了一系列的合法性。(例:調查取證的合法、程序和時效上的合法等)。
靠著克難奮進、勇挑重擔、敢于爭先的精神,拆遷辦2002年取得了驕人的業績,體現在:完成城河北路片區的拆遷;完成東門外大街二期拆遷工程;完成規范化的評估和生產評估報告300余份;評估面積達兩萬余平方米;完成訪仙鎮中心小學擴建拆遷工作;制定了分設后對外行政管理的一套規定……
我們相信,有建設局黨委的支持、有關方面的協助、全體工作人員的努力,丹陽市拆遷辦公室的工作會做得更好,一定會為建設現代化的新丹陽作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