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年來,對上海的贊美成為我們一種恒定的方式,因為這座城市交織著我們的全球化情結、民族情緒和國家夢想……但是這種情緒有可能使我們患上強迫遺忘癥,以致使我們的文化和社會心理出現失衡或者斷裂……更可怕的是,我們有可能因為這種夢想而對發展現狀的癥結產生抗拒心態,甚至故意回避與遮蓋經濟基礎和經濟規律,使這座城市在定位與方向上出現過度的亢奮和焦慮。”
這是在北京出版的一家報紙的言論。哪怕是在兩個月以前,這樣的言論也會遭到各種形式的反對——上海本地媒體會以一如既往的大量“正面報道”給以輕蔑的“回應”,互聯網上的上海擁躉則會以辛辣的措辭加以尖銳的駁斥。多年以來,與上海相關聯的詞匯,總是“發展”、“崛起”、“龍頭”、“經濟金融中心”、“國際大都市”乃至“中等發達”。在上海這個城市的意識里,中國內地已無哪座城市可與上海比肩而立;香港則已被自己“超越”;日本的大阪之被“超越”若尚不是事實也是指日可待;那些來自香港、日本和東南亞的質疑都是出于對上海的嫉妒,甚至已經有一種說法——“上海的崛起標志著西方的沒落”。
上海真的擁有足夠的基礎來維護自己的驕傲嗎?最近在上海發生的或在外地發生而與上海有著直接關聯的一系列事件是在肯定還是在否定上海的這些驕傲?上海應該給出怎樣的一個回答?
上海的一位經濟學者說了一句話:上海松懈了危機意識,上海成了自己發展最大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