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道馥
2003年春天是一個難忘的季節,但絕不僅僅因為“非典”。“非典”誠然是災難。但誠如溫家寶總理所言,一個民族在災難中失去的,必將在民族的進步中獲得補償。三峽于我們而言,就是補償,物質的,更是精神的。
6月1日,西江石壁已立;6月10日,平湖顯現高峽;6月16日,風檣動,起宏圖,極目楚天舒。連續16天,央視新聞頻道和國人一掃近兩個月來的沉悶,共同“見證三峽135”——學者縱論新三峽之美在于發現,男女老幼橫渡瞿塘意在第一,疲軟數月之久的旅游業升帆待發,沿江各級政府正在預算黃金水道之價值,甚是熱鬧。
逝者如斯夫。百年夢圓,欣幸萬分。又豈止神女當驚世界殊。然則,若謂之今日得寬余,又似乎為時尚早:
6月4日,越來越多的漂浮物在庫區水面成片聚集;
6月6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國家環保總局局長解振華說,三峽成庫之后,庫尾、死水區、滯水區水質變壞,這種可能性相當大;長江上特別是庫區形成的油污染問題,主要是由船舶造成的;個別指標,像“糞大腸菌群”污染還是比較嚴重;
5月30日至6月11日,據南方網報道,僅11天時間,重慶一市就已清理打撈江上漂浮物6776.48噸。而自秭歸縣鳳凰山頂放眼看去,一條條長短不一的垃圾帶和一片片面積不等的漂浮物——主要是一些枯枝敗葉、生活垃圾、工業廢物、牲畜尸體、失控航標等明顯可見,并向庫區上游延伸。長江三峽總公司副總工程師張曙光說,這些漂浮物不但污染環境,而且極易使三峽發電機組進水口攔污柵破損、斷裂,威脅發電機組安全,降低發電效益。此前,1998年6月29日至7月18日間,葛洲壩電廠就曾因機組進水口前積聚的漂浮物太多,被迫停機五十一臺次。
6月13日,中國新聞網報道,可能是受到上游洪水的影響,整個庫區江水一夜之間突然由清澈變為渾濁金黃色,成為一道別致的三峽景觀。
如是,6月10日,水利部公布的于2003年7月1日起施行的《水功能區管理辦法》,堪稱及時。《辦法》旨在規范水功能區的管理,加強水資源管理和保護,保障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適用于全國江河、湖泊、水庫、運河、渠道等地表水體。三峽,無疑正在其中。
因此,當此“一壩飛架南北”之際,對于庫區周邊省、市而言,重要的不是急功近利式的開發,不是浪漫主義的審美,而是首先會同三峽大壩和長江流域管理機構,嚴格依照《辦法》規定,在將“水功能區分為水功能一級區和水功能二級區。水功能一級區分為保護區、緩沖區、開發利用區和保留區四類。水功能二級區在水功能一級區劃定的開發利用區中劃分,分為飲用水源區、工業用水區、農業用水區、漁業用水區、景觀娛樂用水區、過渡區和排污控制區七類”的基礎上,再言經濟效益,再言現代化。
1985年,德國學者胡伯在傳統意義“現代化”的基礎上,提出了生態現代化理論。根據這一理論,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是現代化,從工業社會向生態社會的轉變是生態現代化。
生態現代化的要點就是,經濟活動給環境造成了系統化的危害,因此社會在環境和生態控制方面應采取一種先入為主的姿態,即預防應該優先于治理。它意味著現在典型的環境規范做法,即那種隨意的、斷裂的、官僚式的做法必須為一整套系統的政策制度安排和規范實踐行為所取代。
《全球化的文化》的編者,美國學者弗雷德里克·杰姆遜則進一步指出,“人類活動中無意引起的后果比過去所承認的更具有廣泛的影響,更難以補救,也更具潛在危害性。生態現代化論點之所以具有普遍的說服力,是因為它不認為環境關注和經濟增長互為一種零和關系,而強調生態控制中的所謂雙贏。生態現代化觀點認為,關心環境有利于增進效率(例如更有效地利用燃料)、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成本(比如說,通過土壤保持措施),從長遠上說也為資本積累保護了資源基地。進一步說,如果污染物只能被轉移(從天空到水中再到陸地),這在遠期也必然會損傷總體效率,因為無需投入就能吸收污染物的‘垃圾場將越來越少。再就與此同時發生的自然資源問題而言,如果資源枯竭過速,市場來不及作出平穩的調整,技術也來不及發生相應的變革,那么代價高昂的破壞經濟增長的情況就會四處肆虐”。
誠哉斯言。值此三峽水庫尚未完全建成之際,我們還來得及。畢竟,我們需要的是經濟的發展——人類能力的提高和生存狀態的改善。而經濟的增長——商品和服務的產出增加僅僅是手段而已。惟此,我們今日才可閑庭信步,才可能千秋萬代無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