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士玲 呂清祿
一、內蒙古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現狀分析
1.“九五”時期我區域鄉居民收入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但增速有逐漸放慢的特點
“九五”時期,國家不斷制定各項政策措施,努力提高城鎮居民和農牧民收入水平,同時,我區經濟一直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在此宏觀背景下,我區城鄉居民收入保持了一個較高的水平。“九五”時期我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95年的2846元增加到2000年的5129元,年均增速達到了9.6%;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由1995年的1300元增加到2000年的2038元,年均增速8.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速分別高于全國平均增速3.9和3.6個百分點。但我們也應看到,“九五”時期,我區居民收入增長速度雖然快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各年度的增長速度波動較大,總體呈逐漸下降趨勢(見表1)。
2.“十五”時期,我區城鄉居民收入增長速度逐漸增快,但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擴大
從“十五”頭兩年情況看,我區城鄉居民收入的增長速度有逐漸加快的趨勢,2002年,我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增長速度分別達到了10%和4.7%,明顯高于前兩年的增長速度。在居民收入快速增長的同時,我們也應注意到,我區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正在不斷擴大,1995年,我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為2.2∶1,到2002年這一差距擴大到了2.9∶1。
3.我區居民收入在全國和西部的位次不斷上升,但收入總體水平較低
“九五”以來,我區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在全國的位次不斷上升,尤其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升幅度較大,由1996年的29位,上升到2001年的23位,6年間上升了六位;雖然農牧民純收入在全國的位次1996年和2001年均為20位,但總體看來,上升的年度居多,所以總趨勢應為小幅上升。在西部的位次,我區城鎮居民的位次居后,農牧民的位次居前,2001年,在西部大開發的12個省市中,我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位次為第9位,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的位次為第2位。

二、內蒙古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低的原因分析
1.經濟總體水平較低。2001年,我區GDP總量全國的位次是第24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第23位,農牧民人均純收入是第20位。我區GDP在全國的位次與居民收入的位次基本相當。可見,經濟的總體水平的高下是決定居民收入水平的根本原因。
2.在GDP的支出構成中,存貨增加的比重偏大。我區居民收入增長速度與GDP的增長速度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距。2001年人均GDP在全國的位次為第16位,比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靠前7位和4位。究其原因,可以發現我區GDP支出法的構成中,存貨增加的比重遠遠大于全國水平。2001年,我區GDP總量為1545.33億元,存貨增加為116.11億元,占GDP的比重為18.9%,而全國同期指標僅為1.7%。這說明我區GDP的增加值中,有相當一部分作為存貨積淀了,未能轉化為經濟效益,并進一步轉化為可供分配的居民收入。
3.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2001年,我區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為10.9%,而全國的同期指標為17%,我區比全國低6個百分點之多。財政收入低是我區城鎮居民收入低的直接原因之一。
4.城鄉差距擴大,農牧民收入嚴重偏低。1995年,我區農牧民純收入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為1∶2.2;2002年變為1∶2.9,差距的不斷擴大,說明農牧民的相對收入水平在下降。導致農牧民收入增長不快的原因主要有三個:其一,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業占國內經濟的比重在逐漸下降,使農牧民收入的增長空間變小;其二,農畜產品供過于求與結構性不足并存,市場飽和的產品價格下跌,而市場需要的科技含量高的農產品又相對缺乏,導致農牧民從農牧業中增收困難;其三,隨著城市居民收入的提高,消費結構的變化,在農畜產品方面的比重下降,也導致農牧民收入增長困難。
三、2005年—2010年內蒙古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目標預測
據國家權威人士測算,目前到未來幾年,隨著經濟持續增長,我國城鎮居民收入水平將保持過去幾年的增長勢頭,增長速度基本不變。從表1可以發現,我區城鎮居民收入水平在全國的位次平均一年前進一位,預計“十五”期間基本可以保持這一趨勢,到2005年,我區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全國的位次可達19位;預計2005—2010速度會放緩,2010年末達到15位左右。
我區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在全國的位次不算低,因此增長空間相對較小,近年來在全國的位次沒有明顯提高。預計2002—2010年,我區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在全國的位次將會有所提高,到2010年約達14位左右,大約每兩年上升一位。到2010年,我區居民收入水平將基本與全國平均水平持平。
初步測算,要達到上述目標,2002—2005年,我區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年均增長速度需要達到9%左右,2005—2010年的年均增長速度需要達到10%左右,2002—2010年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則需要達到6%左右。屆時,我區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在西部地區的位次將不低于前5位,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在西部地區的位次將達到第2位,城鄉差距雖然仍在不斷擴大,但擴大的速度逐漸趨緩,2010年農牧民人均純收入與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可能達到1∶3.4左右。

四、實現上述目標的條件
1.國民經濟保持快速持續增長。經濟總體水平的提高是居民收入增長的基礎和根本保證,目前,從需求和產出的主要指標看,我區國民經濟正步入均衡高速增長區間。如果我們抓住西部大開發的機遇,以城鎮化為突破口,以優勢產業為主導產業,以一區兩帶(呼包鄂黃金三角區、赤峰通遼經濟帶、海拉爾滿洲里經濟帶)為經濟增長極,到2010年我區GDP平均增長有可能保持11%左右的高速度,從而為居民收入的增長奠定良好的基礎。
2.加快城鎮化進程,全面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我區整體經濟社會文化水平、居民的素質相對較低,很大程度上是城市化水平不高所致。因此,要以一區兩帶為重點,進行城市化布局,力爭到2010年形成呼和浩特、包頭兩個200萬左右人口的大型城市和赤峰、通遼、海拉爾等若干個經濟中心城市。通過城市的聚集力,吸引資金、人才,發展現代工業、服務業,使經濟獲得超常規、快速發展,從而全面提高城鎮居民的生活水平,并帶動農牧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3.大力提高農牧民收入水平。大力提高農牧民收入水平,要以我區優勢產業、產品為核心,進行優勢農畜產品區域布局,把優勢農畜產品區域布局作為今后一個時期我區農牧業結構調整的突破口,以“伊利”、“蒙牛”等名牌產品為龍頭,進行產業以及資金、人才等生產要素的聚集,把農產品放在最適宜它生產的地區和自然環境中進行生產,獲得質量最好的農產品和最佳的效益,通過擴大總量和質量,提高其在全國市場的份額。要按照“十六大”提出統籌城鄉經濟的發展方針,注意在城鄉統籌框架下增加農牧民收入,發展農牧業科技園區,增加農畜產品的科技含量,提高農畜產品的附加值,減免農業稅費,切實提高農牧民的收入水平。
(作者單位: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