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春祥
前不久,我們報社在招聘編采人員時,有一道知識性小題是這樣的:請寫出王蒙、許海峰、韓美林、貝聿銘、馬寅初、袁隆平、白巖松、袁世海、劉永好、馬三立、范長江、何厚鏵、柏楊、安南、霍金、戴安娜、斯皮爾伯格、沙龍18位中外著名人物的身份。
參加筆試的有幾百人,大都有本科以上文憑,其中不少是學新聞的,還有為數不少的研究生。筆者仔細查閱了這道題目的答題情況,因長久沒有碰到這樣"令人興奮"的事情,于是就想比較詳細地列舉這道題目的有關答案。
這道題答滿分的幾乎沒有,答對16位以上的也很少。值得注意的是兩點:一是除戴安娜和斯皮爾伯格外,其他所有人物的答案都五花八門;二是戴氏和斯氏答案的準確率極高,而且都帶有定語,如"已故的"、"好萊塢"。
笑話在后面。韓美林有6種答案:工人、美容師、商人、女人、足球教練、舞者;劉永好有5種:官員、作家、外交官、詩人、運動員;袁世海有5種:書法家、作家、男人、裁判、經濟學家;馬寅初有2種:革命先烈、戲劇作家;沙龍有4種:一種集會名稱、以色列前總理、巴勒斯坦總統、政府組織;安南有3種:安理會秘書長、前安理會秘書長、聯合國主席。搞笑的還有:范長江是小品演員;貝聿銘是足球教練;柏楊是溜冰運動員;何厚鏵是香港特區行政長官;馬三立是著名的教育家。
答案搞笑,但幾個判卷子的人卻笑不出來。怎么會是這樣呢?大家不約而同地想到一個問題:現在的學生究竟在關心什么?雖然說一個人的知識面是有限的,其中的某個題答錯了并不表示什么,但這至少是一種缺陷,一種忽視不得的缺陷。
首先,應該反思快餐式的新聞教育。新聞專業為媒體培養了大量的人才,但問題也似乎越來越多。新聞系的學生普遍很快適應工作,然而后勁明顯不足,這幾乎已成為共識。主要原因是學生平時吃的都是"快餐"。相比其他專業學生,中文底子不厚,專業知識更欠缺。在各媒體內部分工日益細化的前提下,一些單位甚至更喜歡錄用中文、財經、法律、IT等專業的學生,新聞專業的優勢正在不斷地失去。更需注意的是,一些院校見新聞專業吃香,就不顧自身力量,倉促上馬招生,但經驗和理論都豐富的教師畢竟不多,這就不可避免地在質量上打了折扣。這也是近年新聞專業學生"滯銷"的一個重要原因。雖然說新聞是要靠"悟"出來的,但實在離不開"教"。
其次,學生的知識結構存在較多的問題。從答題看,他們明顯關心網絡明星之類的人和事,這是好事,也是壞事。好事是我們的社會正迅猛發展,知識重點也正在改變,應該關注;壞事是將民族的、傳統的一概丟棄,是非常不明智的。我不知現在還有多少新聞系的學生背得出多少唐詩宋詞,但一定是不樂觀的。他們會為張國榮跳樓而痛哭流涕,會為虛擬世界里的游戲夜以繼日,吃的是肯德基,追逐的是流行文化,但不關心安南,不關注中東,不在乎中國的雜交水稻,不在乎中國的人口問題,甚至不管他是范長江還是潘長江。
再次,媒體也有脫不了的干系。媒體的跟風、炒作一直影響著受眾,他們整天被這些東西浸著染著,口耳相傳,一些少不更事缺乏自控力、判別力的青少年,往往就會不辨方向,有的甚至造成悲劇,這方面的例子舉不勝舉。
為了一道小小的填空題而大放厥詞,甚至對整個的新聞教育有微詞,這也是迫不得已的事,希望新聞院校的老師不要怪我多嘴,因為新聞專業的學生將范長江弄成小品演員畢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