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見初從教多年,后來在教育界總算搞到了一張“文憑”,混了個“角色”。使他聲名鵲起的并不是因為他執掌教鞭有經驗,或是培育出了多少學子,倒是由于他在那個革文化命的年代,為了創造個“小奇跡”,一下子向縣圖書館捐了百而八十本“革命書籍”,其中多半是學校歷年發的“革命導師名著”單行本。既有此“壯舉”,當時的館長便發了張“捐贈寶書”的證書給他,從此館內同志便對他刮目相看了,進出書庫如同進出自家廚房一般,管理人員因他是老熟人,更是無需戒備。他因此在社會上也就小有了“名氣”,慢慢為自己“爭”得了“信譽”。
艾見初從此有些飄飄然了,儼然覺得自己身材由“矮”變“高”了。他開始變得有時說話不算數,以至“前言不搭后語”。人家送他一幅名人書法,他說回贈人家一幅國畫,結果壓根兒未應言;別人給他一份寶貴資料,他答應幫別人找一份報紙,后來連個回音都沒有。以至,常常搪塞朋友、糊弄學生;甚至,會吸煙的熟人遞了一支煙給他,他竟自顧掏出打火機為自己點上火,然后旁若無人地又把打火機塞進了褲兜。顯然,他的精神變得麻木了,甚至到了狂妄的地步。
有一天,小縣城突然爆出了一條新聞,圖書館古籍書庫里忽然少掉了“官場”、“聊齋”、“今古”、“鏡緣”四套線裝古典名著,后任的館長便及時向公安部門報了案。過了不久,刑偵員在鄰縣的古舊書店里發現了被盜的三套《聊齋志異》、《今古奇觀》、《鏡花緣》古籍書。之后,根據古籍書庫管理員回憶提供的線索,當年的“捐書人”有一次曾經在背地里對他說過,你們書庫里這么多書,領導上又沒數,拿幾本又何妨呢?當時,管理員便認為這樣做就是犯罪。刑偵員據此偵查,終于又找到了那套被竊的《官場現形記》。盡管艾見初把這套古典名著藏在自家的廚房里,結果自己還是“現出了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