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純真
“手中有糧心不慌”、“民以食為天”,這些俗語都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糧食生產、經營的重要性。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和國家實現現代化的不斷向前,我們的黨和政府提出了要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大力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舉措。帶著諸多的問題,筆者采訪了我市市級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鎮江市糧食收儲公司的總經理沈曉東。
走進沈總的辦公室,此起彼伏的電話鈴聲和沈總忙碌的身影,使筆者感到了迎面撲來的市場氣息。沈總1981年從江蘇省糧食學校畢業后,一直在糧食系統工作,經歷了糧食系統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在與農民兄弟打交道的過程中,他深知農民兄弟的疾苦,為切實維護農民兄弟的利益,他一直努力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遵守黨的“一切從人民利益出發”的宗旨,把謀求人民利益與實現個人價值統一起來,做了大量的受農民兄弟歡迎的好事、實事。1999年初,按照國務院糧食“三項政策、一項改革”的總要求,經市政府批準,鎮江市糧食收儲公司成立了,他積極響應號召,投身到農民擁護的艱巨工作中,在他的領導下,年輕的公司茁壯成長,并迅速用大市場、大流通的觀念來更新過去那種“糧老大”的觀念,這是一種脫胎換骨的變革。經過公司全體員工的不懈努力和拼搏,到2001年,全年共銷售糧食41284噸,經營量82568噸,糧食銷售收入5000萬元,實現利稅120萬元。在這三年中,銷售量和經營量三年翻兩番,跨越三大步,勃勃的生機和良好的發展勢頭,使公司的前景明亮了許多。
在成績面前,許多人沾沾自喜,但沈總卻覺得擔子和壓力更重了,在市場大潮中摸爬滾打了幾年的他深有感觸:企業不進就是退,無情的市場競爭永遠遵循優勝劣汰的規律,只有與時俱進,不斷做大做強,做出規模,做出特色,才能昂然挺立在市場的潮頭。2002年,在沈總的帶領下,公司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積極發展訂單糧食,為農服務,抓住國內、國外兩個市場不放松,供需客戶群體已初具規模,形成了以河南、山東、安徽、蘇北等糧食主產地為采購基地,以廣東、浙江、福建和本地大型加工企業為主銷市場,以小麥為當家經營品種的購銷網絡,公司規模不斷擴大,已發展到職工210人,下轄鎮江官塘糧庫、鎮江糧油批發交易市場、鎮江市穗豐面粉有限公司三個企業。2002年,公司實現銷售收入6500萬元,利潤130萬元,糧食購銷總量達到8.5萬噸(其中穗豐面粉公司糧食加工量、銷售量達到2萬噸)。在經濟指標比2001年有升,自身創造效益的基礎上,2002年又為農民增創收入100萬元。他們一是為農村富余勞動力提供近70個崗位,使農民增收近50萬元;二是提高訂單糧食收購價格,使農民創收20萬元;三是興辦糧食加工實體,增加地方稅收30萬元。
回顧企業的奮斗史,沈總躊躇滿志,展望未來,沈總倍感信心十足。2003年,鎮江市糧食收儲公司計劃實現銷售收入9500萬元,實現利稅340萬元,購銷總量10萬噸,實現量的擴張、質的提高,做大做強,做出規模,做出特色,并落實到下列具體措施上:
建立糧食生產基地。今年在我市重點產糧地區的延陵、麥溪和行宮三個鄉鎮,建立優質稻麥生產基地,面積達到3萬畝,涉及14個行政村、220個村民小組、6000多農戶,在公司加農戶的合作進程中實現四個統一,即:統一良種供應、統一技術服務、統一訂單收購、統一品牌銷售,以形成優質稻麥的產業鏈,提高綜合效益,使指導生產、農民受益、企業得利一舉多利,實現由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農民驅動、政府推動的多位一體良性循環。
在今年鎮江市穗豐面粉公司不斷引入競爭機制的基礎上,通過實施技術改造,提質增量。
繼續做好國家和地方儲備的儲存保管工作,特別是抓好今年市政府下達的建立鎮江市級儲備糧的任務。在此工作中,他們嚴格按照政策管理的要求,運用現代化和市場化相結合的手段實施糧食輪換,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確保管好市級儲備糧、有效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
在糧食銷售過程中,他們加強企業形象建設和產品品牌的宣傳意識,立足江浙滬市場,把“雙擁”牌小麥粉的品牌做出去,從而輻射到更遠的市場,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讓獲得首屆鎮江市“安全衛生、放心食品”稱號和“江蘇省放心糧油”稱號的小麥粉在消費者心中扎根。
他們認清形勢,在全公司內樹立憂患意識,從而更好地把握住機遇,迎接挑戰。他們認識到,隨著我國加入WTO和我國8省(市、區)糧食購銷市場化以新形勢出現,國內、國際的大市場已融為一體,糧食大流通、大市場的格局已經形成,這就說明新的市場變化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放在眼前,他們一方面總結經驗,發揮優勢,從而抓住機遇、謀求發展,另一方面,確立危機感和憂患意識,積極勇敢地迎接挑戰,迎難而上,奮勇爭先。
鎮江市糧食收儲公司在未來的征程上,沈曉東有信心帶領全體職工解放思想,敢于否定自我,善于把握機遇,大膽創新經營,大膽創新管理,與時俱進,謀求發展,在市級農業龍頭企業的平臺上再創佳績,成為農民兄弟切身利益的保護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