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 曉
只有經濟的快速發展才能解決中國的所有問題。發展是硬道理。經濟發展必須選準方向,找準發展的突破口至關重要。
目前我國工業品庫存積壓4萬億元,占去年GDP總量的40%。企業應收帳已達2000億元,較上年增長18%。許多企業效益仍然不高,相當一部分企業生產經營還十分困難。全社會生產資源閑置率仍然居高不下。下崗工人已積累到很高的數字,新增勞動力就業壓力很大。我們在看到今年經濟取得輝煌成就的同時,也應該看到存在的問題仍然十分突出。經濟結構不合理、產業結構不合理、產品結構不合理是經濟工作的主要問題。解決矛盾的思路應該是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決定質量和效益的主要因素是———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提升工業經濟的技術含量,全面打造中國新型工業化,在制造業領域盡快找到新突破口,是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惟一選擇。
高科技產業是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依靠力量
中國經濟最終必須依靠高新技術來支撐,由高新技術推動產業發展的道路才是促進經濟增長的惟一希望。現實的中國,高科技產業還不是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奮起直追需要一個時間和過程。現今我們無論在基礎科學、應用科學、高新技術領域都處于起步階段。在生物工程技術領域、微電子技術領域、通訊衛星領域、新能源新材料領域都處在剛剛發展的幼稚時期,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是很大的。在這些領域形成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力產業,目前還為時過早。高科技產業是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依靠力量,這要經過若干年艱苦努力之后才能實現。我國是電子信息產品生產大國,電子產品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第一出口產品。然而應該承認,我們出口的絕大部分電子信息產品是沒有自己的知識產權的,是替跨國公司進行“組裝”、“包裝”的,僅僅拿到一點勞務費,產值很高、利潤很低、收益很小。如在經濟發達的廣東省東莞后街鎮,2002年出口交貨達到13億美元。但是這個鎮出口的產品基本上全是臺商的“來料加工”,是跨國公司的“裝配車間”,進口、出口產值很高,但是我們獲利很小,僅僅是微薄的一點工人工資和車間租用費用。中國出口的信息產品,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國制造”,其關鍵性零部件、核心技術產品仍然是在境外生產的。這種“高新技術產品”的產值和出口創匯并不能說明我們的產業真正實現了高新技術化,也不能說我們的產業水平達到了高新技術水平。現在用“裝配他人”的信息產品來抬高我們的高新技術產業水平的統計方法是偏離實際的。
要不遺余力地發展我們的制造業
振興我國的裝備制造業、提高輕工、化工、機械產品的制造水平,全面提升我國的信息化產品的制造工藝和技術,擴大中國制造產品在世界市場的占有率,是中國經濟發展最有效、最現實的出路選擇。
在國際化大分工的格局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技術水平、人力資源、開發研究、產業水平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明顯處于劣勢的背景下,中國人只能奮發圖強,在自身優勢產業上找突破口,在適宜自己發展能力方面尋求新的機遇。這完全符合國際合作分工的大潮流,也是技術比較優勢所決定的。
近期不少學者看到我國有幾種產品在世界市場占有的市場份額較大,便認定中國是“世界工廠”,引來了世界不少國家的嘲諷。日本、美國、德國不少人士紛紛發表文章評述中國遠沒有形成“世界工廠”,與世界工廠的距離相差十分遙遠。理由很簡單,雖然中國目前空調器產量為世界第一,但是壓縮機仍然是日本、韓國產為主;中國電視機產量居世界第一,但是核心部件是日本產品,或是日本的專利。不僅如此,我們在機電產業上,在家電生產水平上,在汽車、能源設備等許多機械電器產品的制造上,仍然只占很小一部分世界市場,并且是初級的、低水平、低層次的,與美國、日本、德國、韓國的制造水平不在一個檔次上,差距很大。僅拿汽車而言,2002年我國汽車產銷在320萬輛,創歷史新高,增幅達40%以上。自己與自己相比,可以說十分成功。然而與世界汽車大王一比,我們仍然差距甚遠。日本的豐田、日產、本田、三菱、馬自達任何一家都超過我國百家汽車產量的總和,豐田公司2002年產量為640萬輛,是我國總產量的兩倍。美國通用、德國大眾都實現了產銷量過千萬輛。我國最大的汽車廠年產不過43萬輛,怎么能說是“世界工廠”呢?僅有制鞋、制衣、玩具在世界市場的高占有率,不能說中國制造業已達到了世界級的水平。
選擇制造業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其理由有三個:
其一,我們應順應國際化分工的大趨勢,揚長避短,把中國勞動力價格低的優勢充分展現出來,用低成本占領國際市場。
其二,中國市場潛力很大,各種商品容量巨大,農村市場還沒有開發。無論是高檔、低檔產品都有很大的市場發展空間。這為制造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縱深腹地。
其三,中國的工業基礎已經具備了相當大的生產能力。其中中低端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絕對的優勢。國際市場上對中低端產品的需求是很大的,并且將持續很長的時間,這為中國的制造業發展創造了機會。相對于發達國家,因為我們的產品類別、技術含量與他們不在同一個檔次,并不形成很大的沖突。對于一般發展中國家,中國制造業的低成本戰略將是擊敗所有對手的有力武器。有3億產業工人的巨大人力資源作支撐,任何國家都不是對手。中國勞動力價格優勢將保持20年,這是振興發展我國制造業最重要的條件。因此,選擇制造業作為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是非常客觀和現實的。
引進、吸收、消化、提高是振興中國工業經濟的明智之舉
在國際化的大潮中,必須把學習放在首位。我們在許多領域落后于發達國家。引進他人的先進技術,引進他人的科學化管理,引進他人的先進產品,是快速縮小差距的明智選擇。但僅靠引進,步步引進,完全依賴引進是愚蠢和錯誤的。必須走“引進”加“創新”之路,學其所長,用其所長,而不是盲目崇外。一定要在吸收、創新方面有新的作為,這樣才會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和新的發展空間。關鍵性技術我們必須靠引進,一般性技術自己開發,立足于自我創新、吸收借鑒他人的優點,形成自己的高新技術體系,這是我們發展工業的基本思路,也是我們擺脫落后的最佳選擇。
“引進”、“吸收”、“消化”、“提高”這四個環節是一脈相承、絲絲相扣的。通過引進,學到外國的新技術,通過引進能減少我們的重復勞動,節約時間,迎頭趕超。消化吸收了他人的技術之后,對自身的產業應有一個升華,開啟我們的創新發展思路,提高我們的技術水平,從而形成有自身特點的發展道路。我國許多產業正是沿著這條路子成長起來的。家用電器、通信技術、汽車工業都在引進、吸收、消化、提高四個環節中贏得了發展。實踐證明這是一條振興中國制造業的最佳途徑。
高新技術需要發展,并且一定要加速發展。但是遠水難解近渴。在當今現實的生產力狀況下,努力振興發展制造業,運用我們的優勢資源,在國際制造業大力調整時期,迅速形成煥發中國雄厚人力資源潛力的巨大新型工業,這正是中國經濟發展新的突破口。這個突破口對于我們走向國際化是至關重要的。■
(責任編輯:羅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