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八良 陶純真
提起丹陽市建山中學校長袁志良,丹陽市教育界好評如潮。作為一名本科師范畢業的學土生,他以其深厚的理論知識和扎實的基本功,在教學上顯示出高水平,因此,他上的公開課得到眾多高級教師和專家的肯定。
今年39歲的袁志良,出生于教育家匡亞明家鄉的丹陽市導墅鎮,從小就萌生了當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的美好愿望。高中階段在鶴溪河畔的蔣墅鎮鶴溪中學度過了刻苦學習的三年,作為一名應屆高中畢業生直接考取揚州師范學院(現揚州大學的前身)本科歷史系。
由于出生在貧寒的家庭,雖然考取了大學,但上學的經費困擾著他的家庭。為了給父母分憂,1985年暑假他在常州冒著高溫天氣整整打工1個月,他的身上一直有著農民那種吃苦耐勞的韌性。
他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上大學機會,在讀大學期間,他一直以刻苦、嚴格來約束自己,連節假日他都不出去游覽揚州城的美景,而是一頭扎在學校圖書館如饑似渴地吸收知識的營養。
正是憑著勤奮的精神,他的學習成績一直穩步上升,得到了老師和學生的公認,被大家推選為班干部、系學生會干部、校團委干部,并有多篇論文在校報上發表,成為揚師小有名氣的學生。
1988年大學畢業后他被分配到丹陽市新橋中學工作,由于是大學高才生,一進校就當上了校團委副書記,1989年就轉為校團委書記,同時任八個班的歷史老師。
由于他在教學工作中勤學苦練,勇于創新他的教學能力和才華很快就顯示出來,他創造的分類教學法引起同行關注。即“對待成績拔尖的學生,更加嚴格要求,精益求精,使之在求學之路上走向更高境界;對待優秀學生,不滿足于僅教會書本知識,而是引出一些艱難問題去思考探索;對于功底差的學生,總是不厭其煩、循循善誘、講細講透,額外地補充基礎知識和涉及其它的課程內容,不斷引導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做到缺什么補什么,他教書靈活多變.既不照本宣科,也不“抄現成飯”,教案天天翻新,及時將最新成果傳授給學生,既注重知識的傳授,也注重解決學生的疑惑,更注重學生精神品格的培養,用精神的追求升華人生,使人受益匪淺。學生們說,我們覺得在袁老師手上學歷史很輕松。
的確,袁志良的課生動活潑、思路獨特、信息量大、包容性強,以嚴慈并重的態度,用“管放”結合的方法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嚴謹治學、敢于創新、善于動手的能力。他連續奮戰在初三第一線,所教的學生在歷年中考中都發揮出較好水平。
在他1989年至1992年任團委書記期間,每學期開展中學生日常行為學習月活動,這一優良傳統一直保持至今;每月開展一個不同內容的主題活動;進行常規評比工作,每天對各班級學生的紀律、衛生等打分;每學期開展文明班級、文明學生評比活動。另外,課余活動形式多樣,層出不窮,如“五四”大合唱、“教師節”尊師、元旦迎新年文藝會演。這些活動的有效開展不僅提高了學生的素質,而且陶冶了他們的情操。學校團委先后被丹陽團市委及鎮江團市委授予“先進團委”稱號。袁志良本人連續2次被評為鎮江市新長征突擊手。
在任政教處主任期間,他通過抓班主任隊伍建設、學校常規管理規范化及制度化,強化監督機制,利用多種途徑、多種形式進行管理,從而逐步形成人人參與全員管理的模式。他注重抓班主任隊伍建設,著力培養年輕教師的工作能力。在新橋中學有一個習慣,剛分配來的大學生進入崗位就能當班主任,挑重擔,這就是袁志良倡導的。通過努力,新橋中學出現了一支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班主任隊伍。常規管理方面,袁志良根據(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不斷創新,制定“新中六不準”,從而使學生學會做人,達到了不讓一個學生掉隊的目標。正因為這樣,新橋中學的學生出現“在校是個好學生,回家是個好孩子,在外是個好公民”的良好現象,沒有違法犯罪現象發生。袁志良1994年被評為丹陽市德育工作先進個人。
1996年袁志良走上副校長領導崗位,分管教育教學工作。“心系教學,就要研究教學。敢于創新,大膽探索,教育事業才會充滿活力。”這就是他的工作體會。他的成功做法,一是建立健全效益結構工資考核機制,打破了“大鍋飯”現象,實行“能者多得”原則,從而調動了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二是注重課堂教學改革。為了學習“洋思經驗”,他曾三次帶隊去洋思中學實地取經。回來后在兩個年輕教師任教的班級進行“向課堂要質量”的試驗,要求教師把主動權還給學生,形成“三為主”的新教育理念,即以學生為主體,以訓練為主線,以教師為主導,形成了一種“似洋思,非洋思”的新中特色,這種做法得到了丹陽市教育局督導室專家的高度評價,這兩個班級經過3年努力,在1999年中考中取得了大面積豐收。
為了教學改革,袁志良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所鐘愛的事業中。為了工作,他經常加班到深夜,也難以盡好丈夫和父親的責任。他連續2次被評為市局先進工作者,被評為丹陽市教學骨干和中學高級教師。2篇論文分別獲鎮江市二等獎、三等獎。
由于工作需要,2002年7月,袁志良調到位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建山中學任校長。他沒有向組織上討價還價,就接下重擔,一頭撲到建山中學發展大計上。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他以開拓的精神和踏實的工作,使建中這所有一定文化底蘊的老校煥發勃勃的生機,學校的兩個文明得到了協調發展,從而讓建山人民刮目相看。
他沒有高高地端坐在校長辦公室,沒有發表什么“三把火”的“施政綱領”,來到建中,他就走進了學校的最基層,融人了教師的群體,就好像是新調進的一位普通教師。因此,在最短的時間內,他就熟悉了學校的基本情況,了解了教師的思想動態,理出了自己的工作思路,醞釀了學校的發展大計……
袁志良的工作步步踏實,第一步,凝心聚力,打造“建中精神——文明愛校、務實創新,用自己的誠心感動每一位教師,讓每一位教師覺得學校領導在與他們同甘共苦;第二步,增強信心,明確學校發展方向。組織一系列座談會,調動教師積極性;第三步,狠抓教學理念轉變。針對老教師多的狀況,著力提高他們在信息化運用方面的基本技能,改變了過去僅靠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抽象、狹窄、僵硬的教學模式;第四步,以教科研為突破口,,深化課堂改革。目前,該校有兩個省級課題,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已面向丹陽市上過公開課;第五步,做強建中“三小”特色。由于強化了學生“小論文、小能手、小制作”的能力,2002年在省科協等部門舉辦的科技競賽中,建中有6名學生獲二等獎,列丹陽市中學前列;第六步,改善辦學條件。先后籌資幾十萬元,進行了一系列投入,使建中“舊貌變新顏”……
這一系列工作,招招落到實處,無論從外在的物化環境還是從內在的人文精神,使建中煥發出生機:校風已趨鮮明,特色已趨明朗,品位已趨提升……學校素質教育呈現出良好的勢頭。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是袁志良的人生追求。雖然建中出現了顯著變化,他說“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今后還要不斷努力,為建中的發展在求索中實現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