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力行
宮氏淵源
宮氏淵源,《中華古今姓氏大詞典》記載有四。據本人考證,實有七或八,其中一支的淵源還不清楚。1.虞國上大夫宮之奇之后裔,系出姬氏;2.南宮氏之后裔,亦系出姬氏;3.周官“宮人”的后裔,以官為氏;4.龔氏有的改為宮氏;5.滿族恭嘉氏,改為宮氏;6.回族、蒙族,亦有改為宮氏者;7.江蘇陵關有宮氏,已知不是宮之奇的后裔,尚不知其淵源。
宮之奇原姓姬,是(tong音同)國(今山西省平陸縣東部)國君的族人,被晉滅,他離奔虞(今山西平陸縣),將字去右耳(邑),表示離開故國,改姓宮,任虞國上大夫。宮之奇諫假道的事跡和“輔車相依,唇亡齒寒”的至理名言,廣為流傳。宮氏族譜證實,宮之奇的后裔,是宮姓的主體。
南宮氏的淵源有二:1.文王四友之一的南宮子,是南宮括之后。南宮括姓姬,是周文王、周武王興周滅紂時的一位賢臣,在武王滅紂之后,他曾奉命散鹿臺之財,發距橋之粟,以賑貧乏。2.周公旦之子伯禽封魯,魯桓公之后裔、魯大夫孟僖子之子仲孫閱,字子容,因食邑南宮,故稱南宮氏。他就是南宮敬叔,是孔子的賢弟子,以智自將,世稱不廢,世濁不污,孔子在賞識他的聰明清白之余,還把侄女許配給他為妻。兩支南宮氏,都是黃帝姬姓的后裔。南宮氏的后裔,有的改姓南,有的改姓宮。河北省南宮縣有源自南宮氏的宮姓。
《古今姓氏書辨證》認為宮姓有以官職為姓的。早在周朝時,朝廷設有負責宮廷建筑修繕、安全保衛、清潔衛生等事的官員,其官職世代相襲,他的后裔便以“宮人”的官名為姓,而姓了宮。依據當時同宗主管內政,外姓主管征戰的思維和習俗而論,“宮人”應是姬姓的一支。
龔氏為共氏所改,淵源有四:三支系出姬氏,一支系出姜氏。西周末年,王族姬和,封于共(今河南省衛輝市),其子孫以共為氏;晉惠公追加其兄申生謚號共君,申生的子孫以謚號為氏;鄭國姬氏共叔段,其子孫以共為氏。炎帝裔孫共工之子句龍,把“共”和“龍”合在一起,以龔為氏。西漢初期,共氏避難改為龔氏。此后,大部分共氏子孫改為龔氏。已知安徽省阜陽、太和、渦陽、亳縣一帶,有一支源自龔氏的宮氏。
恭嘉氏,是滿族的后裔。滿人入關建立清朝后,恭嘉氏改姓宮?!栋似鞚M洲氏族通譜》,為清乾隆九年(1744年)官修,記載著滿洲各氏族的源流世系、最初住地和歸附年月,是研究明末清初東北民族分布以及滿族來源的重要參考資料,其淵源則不清楚。山東省濟南市,有源自回族的宮氏。遼寧省朝陽市,有源自蒙族的宮氏。他們的淵源,尚不清楚?!短┲輰m氏族譜》中,提到江蘇陵關有一支宮姓不是宮之奇的后裔,但沒有說明此支宮姓的淵源。
宮氏族譜
《中國家譜綜合目錄》記載,宮氏族譜有四,現綜合有關資料,已知有東萊、東光、泰州、懷遠、繁峙、神池、寧武、戶縣、棲霞等九部宮氏譜書。
(一)山東省《東萊宮氏族譜》,共十集,內分四卷。明弘治年間(1488~1505年),宮間忠始修;清乾隆十七、十八年(1752年、1753年)和同治九年(1870年),宮昌元、宮珂耀、宮培琮續修;清光緒二十七年至民國十六年(1901~1927年),宮德馨、宮樹芳、宮春貞重修。收藏于山東省煙臺市圖書館,四卷現存三卷。此族譜奉宮熙儒為不夜(今山東省文登市)宮氏之鼻祖。宮熙儒曾任五代后周元州防御使,后周禪位于宋,他即解除印綬,隱居于不夜城西昆崳山前的柳林村。族譜中則以徙居萊陽縣濯村宮福之父宮天授為第一世。宮天授為宮熙儒的七世孫。這部譜書,在現有的宮氏族譜中,其修譜時間最早,記述時間最早。
(二)河北省《東光宮氏族譜》,共四冊,清光緒二年(1876年),宮龍閣、宮毓椿始修;1934年,宮方舟、宮心豫重修。收藏于北京國家圖書館分館。此族譜記述了明永樂二年(1404年),山東省即墨縣人宮友賢,殿試高中一甲第三名,徙居河北省東光縣城東大宮家村。考察《東萊宮氏族譜》,東光宮氏,應是東萊宮氏之一支。
(三)江蘇省《泰州宮氏族譜》,共三部,不分卷,兩部為手抄本,一部為木刻本,內容大致相同。手抄本為明萬歷三十六年(1608年),宮繼蘭始修;清乾隆五十年、五十七年(1785年、1792年),宮增祜、宮百頤續修。前者為普通手抄本,后者為朱絲欄手抄本,而且實為江蘇省《泰州宮氏族譜》,卻被人誤注為河北省《靜海宮氏族譜》;這就是《中國家譜綜合目錄》記載,宮氏族譜有四,實際有三的原因。木刻本為清光緒五年(1879年),宮本昂等重修。此族譜記述了明初孝廉宮達智,由河南徙居河北省靜??h,在出任江蘇省揚州署篆后,定居泰州的情況。
(四)安徽省《懷遠宮氏族譜》,一冊,木刻本,清康熙末年,宮憲章始修;清乾隆三十七年、四十六年(1772年、1781年),清嘉慶十九年、道光四年(1814年、1824年),宮兆麟、宮榛續修;清光緒二十年、二十七年(1894年、1901年),宮爾鐸重修。此族譜記述了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宮寬隨父母自江蘇省句容縣徙居安徽省懷遠縣康家橋(今隸屬鳳陽縣)之南崗的情況。
(五)山西有《繁峙宮氏族譜》、《神池宮氏宗譜》和《寧武宮氏譜記》?!斗敝艑m氏族譜》修過數次,一為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宮崔修;二為道光二十七年、二十八年(1847年、1848年),宮筱亭續修;三為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宮耀宿、宮蔭楓續修;四為1954年至1955年宮蔭楠、宮以炳等人重修。據神池嘉慶十五年(1810年)《文元府君墓記》和咸豐二年(1852年)《神池宮氏族譜》記載,山西宮氏始祖宮德是安徽省鳳陽府壽州人,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隨明太祖朱元璋起義,屢立戰功,一路擢升,由勇士小旗,升為勇士百戶;建文四年(1402年)升任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衛指揮使;永樂八年(1410年)升任統轄若干衛的河南都司指揮僉事;宣德三年(1428年)元月,征克定州(今云南省武定、祿功、元謀等縣)有功,升任山西都指揮使,任職十一年,曾在雁門關指揮過戰斗。宮德戎馬一生,封從二品鎮國將軍(見《寧武宮氏譜記》),因“從龍忠勇,勤王北征,襲封五世”(見《繁峙宮氏族譜》)。從元至正十五年鳳陽起義,至明正統四年(1439年)太原解甲,他的軍旅生涯,長達84年之久。他因任職山西而徙居山西,其后裔散居于神池、寧武、代州、靈丘、繁峙等地,為山西省宮姓的始祖。
(六)陜西省旬邑縣張洪鎮府池村,全村都姓宮。戶縣蔣村鎮宮家堡亦是宮姓聚居的村莊,該村有人稱家中收藏著宮氏族譜,但從未出示于他人。根據《泰州宮氏族譜》記載,此兩支宮氏應為周朝“宮人”以官為氏的宮姓后裔。
經反復調查研究,宮之奇的淵源,從黃帝到虞仲,世系脈絡十分清楚。宮之奇是虞仲的后裔,但他是虞仲的幾世孫,他父祖的名字,他離虞奔曹是否到達曹國,都沒有查到資料。宮之奇的祖籍是山西省平陸縣,先居住于國上宮里,后居住于虞國辛宮里。據唐《元和姓纂》,宮姓望出太原。但在宮之奇之后,上述族譜之前,宮氏的世系脈絡和籍貫變遷,都未見到詳細的文字記載。泰州族譜簡要記述著,宮氏從山西發展到古衛國(今河南省北部、河北省南部),而后又向各地發展。東萊宮氏鼻祖宮熙儒任職后周,其祖籍應在中原。泰州宮氏始祖宮達智,從河南遷河北靜海,又遷江蘇泰州。據包頭市宮君平提供的資料,河北省高陽縣的宮姓,其祖籍源自河南省,他的祖父宮雅范為清朝御醫,居住北京,為逃避伴君如伴虎的生活,而徙居包頭市。這些都可以算作宮氏從山西發展到古衛國而后向其他地方發展的佐證。
東光族譜序言中,宮氏住地一目了然;泰州族譜,對宮氏的分布亦記載較詳。東萊族譜中有文登、萊陽、即墨、蓬萊四種宮姓命名定式,對到東北謀生的宮姓后裔,作了大量的記述,其中僅參加修譜者就有:遼寧省復州(瓦房店)、東山石硼子溝,莊河縣西北天、通聚屯;吉林省海龍(梅河口)三八石、五八石,通化縣十道溝、青溝子等處九人。有關資料雖然簡單,但這對東北宮姓后裔尋根問祖,提供了寶貴的線索。以上這些,都是值得我們予以肯定和借鑒的。
宮氏族訓與先正格言
(一)泰州宮氏族訓(九條):
冠婚吉禮也,今時或不能盡依朱子家禮,然于子弟則訓之以成人之道,俾見善必從,聞過必改,為子孝,為臣忠,為兄弟友,不得游佚、酗酒、賭博、健訟、交匪類,以玷家聲。于婦女則教以婦順之章,俾孝敬舅姑,和睦妯娌,克勤克儉,不得輒至寺觀,或有不聽命者,則罰其丈夫,或告其父母,亦不得非禮凌虐。至締親結好,務擇忠厚故家,詳察其子女德性,如仆隸傭佃,及兇暴橫惡之族,雖已通顯,不許為婚。其行禮待賓,亦須詳酌隆殺,不得奢侈,以效時趨。
喪祭兇禮也,凡子孫遇有喪,必須盡力,衣衾棺槨,自殮及殯,檢點提督,令化者安妥,一切虛文,不妨除罷。遇祭禮,如清明中元(農歷七月十五日)下元(農歷十月十五日)長至(夏至的別稱)歲除,隨時措辦,不可缺一,而周忌尤為大事,切戒遺忘,不拘儀品豐嗇,只以敬誠為主,蓋貧富不同,二簋(音鬼,古代食器)亦可用享也。
墳墓乃祖宗息神安骨之所,子孫須逐年親自整理,近田戒樵牧之侵凌,濱河防波濤之激觸,拜掃按時,芟除蕪穢,至始事卜地,尤宜本分,毋得貪風水,以啟事端。且聞之往哲云:樞久不葬,則死者魂魄無依,故禮經有不葬不降服之戒。我子孫卜葬者,定于期年內外,禮儀可減,勿得久停。至祠祭塋祭,會飲止用祭品,亦不得至醉。
資身四業,士讀書,農耕田,工通功,商負販。而最顯惟士,夜雨春風,勤勵不息,他日登科入仕,廩食公家,榮貴何如。次莫入農,亦愚拙安分者所有事,至每租稅,辦納宜早,兇歲預先設法,毋得干譴。
篤宗盟。凡子孫居平友愛,其間貧富不均,當遞相周恤,或兇吉大事,或冤屈訟事,皆當合族扶持,貧則裒力,富則裒財。至有孤貧子女,不論本房別房,幼必取養,長則為擇配婚嫁,毋得袖手旁觀,毫無惻隱。
睦鄰里。諺云:祖居三十載,無有不親人。子孫往來,務相和相遜,偶有觸犯,須含忍理諭,毋得滋訟。至置買田宅,乃為子孫計,決不可算其舊負,設陷張機以為利。
公道負人。凡子孫身為尊長,必誠心直道,號令鈐束,毋輕舉妄動,使家眾靡所矜式,其或有不到,卑幼諫之,亦當服從,毋得執迷不悟。
節義古今所難,予族中婦女,倘有節義堅持者,富則為之經紀財產,不可使親族侵占;貧則富者時為優恤,俾得存活,毋得坐視不理,自淪刻薄,且貽笑君子。
族譜乃故家之徵,子孫必世守弗墜,以時修輯,不可假之他姓,轉相謄錄,以致作偽亂真。他日或有徙居外縣,數世后復歸故里,合族必翻詢其始遷之祖,若夫與茲譜相合,方許其謁祠定居,增入譜內,以防假冒也。
(二)泰州宮氏先正格言(原十條,錄八條):
馬伏波誡兄子書曰:吾欲汝曹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好議論人長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愿聞子孫有此行也。
諸葛武侯誡子書曰: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漫則無能勵精,險躁則無能冶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嘆窮廬,將復何及也(以上兩段,原文有誤,已作了校正)。
司馬溫公曰:凡諸卑幼,事無大小,毋得專行,必咨稟于家長。
凡家長必謹守禮法,以御群弟子及家眾,分之以職,授之以事,而責其成功。制財用之以節,量入以為出,稱家之有無,以給上下衣食及兇吉之費,皆有品節,而莫不均一,裁省冗費,禁絕奢華,常須存贏余,以備不虞。
《顏氏家訓》曰:婦主中饋,唯事酒食衣服之禮耳,如有聰明才智,識達古今,正當輔佐君子,勸其不足,不可牝雞晨鳴,以致禍也。
王吉曰:夫婦人倫大綱,夭壽之萌也。世俗嫁娶太早,未知為人父母之道而有子,是以教化不行而民多夭。
汪信民嘗言:人能咬得菜根,則百事可做。康侯聞之擊節。
柳誡子弟曰:壞名災已辱先喪家,其尤大者五。一、自求安佚,靡甘淡泊,茍利于己,不恤人言;二、不知儒術,不悅古道,身既寡知,惡人有學;三、勝己者厭之,佞己者悅之,聞人之善嫉之,聞人之惡揚之;四、崇好優游,耽嗜曲蘗(酒母,此處指酒),以銜杯為高致,以勤事為俗流;五、急于名宦,昵近權要,雖或得之,眾怒群猜。予見名門右族,莫不由祖宗忠厚勤儉以成立之,莫不由子孫頏率奢傲以覆墜之。成如升天,覆如燎毛,言之痛心,爾宜刻骨。
泰州宮氏族訓和先正格言,是當時文化發展的產物,引錄此文,可供研究家族姓氏文化之參考。
宮氏家族文化
宮姓家族文化,缺乏系統的資料,作者僅就搜索所得,略加敘述。
1.堂號和命名定式,是敬宗懷遠、區別親疏的重要標志。宮姓最古老的堂號是“虞壁堂”,這是對宮姓始祖宮之奇的崇敬和紀念。各地區、各大村鎮宮姓家族,也有各自的堂號。同時,各地宮姓都有命名定式。
2.族訓格言含蓋著廣泛的道德規范?!短┲輰m氏族譜》中的族訓和先正格言,貫穿著幼勤學,成自立,農工商,為根本。習文武,入仕途,修德行,遵法律,孝父母,敬祖宗,親兄弟,睦鄰里。貧不諂,富不驕,倡勤儉,戒奢侈。倡公正,戒爭訟,重學習,戒躁嬉。重德行,戒淫逸等為人處世、修身養性的道德說教。
3.重視家教,興辦學校,習武健身,參軍衛國。農工是立身之本,學文習武是進取之階,這是宮氏家族文化古老而優秀的傳統。宮姓父母時時處處重視家教,小孩子愿過年,而過年是家族文化教育的好時機,祖先美德的故事,是必講的話題。祠堂和住戶的對聯,引人注目:“世衍東魯,德尚南宮”;“勤儉治家,忠孝處世”;“忠厚傳家久,詩書繼世長”;“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唯艱”。
在重視家教、興辦學校的同時,宮姓家族還重視習武術、從軍旅,保家衛國。山東省乳山縣青山村,山西省繁峙縣大李牛村,都是當地有名的武術之鄉。
4.筑墳修祠,祭祀祖宗。古時候人們認為墳墓乃祖先棲神安骨之所,故墓地和方位的選擇,都十分謹慎,送終安葬,清明掃墓,禮儀莊重。在宮氏族譜中,墳塋地和居住地一樣,清清楚楚。山東省膠東地區宮姓始祖宮熙儒,安葬于文登縣城西昆崳山前之南原,奉旨建廟塑像,并建有宮氏先祖家堂和蛟龍碑,以志紀念。
宮姓重視家祭,每戶家中都專設祭祖之所。貧寒之家,堂屋中間,必設祖先牌位;富裕之家,則在書房、客屋,設置祖先牌位,以及雕刻精細的神龕,銅錫打造的燭臺、香爐等祭器。宮姓聚居的村莊,則建有宮氏宗祠,做祭祀祖先和宗親議事的場所。舊時,墳塋、祠堂多有固定的土地,以其收入做為祭祀的費用,后來多輪流負責祭祀事宜。安徽省懷遠縣城南門外,原有宮氏祠堂,遠近聞名。有祠堂就有匾額和楹聯,匾額除宮氏宗祠、祠堂之外,也有名人題詞者。最古老的楹聯是:“系行圣淵,忠辭虞壁(紀念宮之奇)”、“悲殘虞蠟(紀念宮之奇),進獻神書(紀念宮崇)”。
5.修編族譜。江蘇《泰州宮氏族譜》稱:族譜乃故家之徵,子孫必世守弗墜。已知宮氏族譜,都是經過幾代人修編而成的。每次修編都是發動整個家族有關人員參加,收集資料和編寫工作才得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