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慰中

中國最早的社會,是從三皇五帝開始的。三皇是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在他們所處的時代,人們通過漁牧、采集和狩獵謀生。五帝為神農、黃帝、堯、舜、禹,他們先后出現,奠定了中國農業的根基。在此以后,中國就開始稱農業為樹的根本,稱工商業為樹的支末。本和末的稱呼因此而生。幾千年來,農業都是本,商業都是末,因此產生了農本商末的傳統。
農本商末的傳統產生以后,延續幾千年,直至清末。在此過程中,中國有發展,有創造,有變遷,但是農業的地位總是高高在上,沒有被推翻過,一直擁有至尊的地位。現在我們開始研究,為什么中國有史以來把整個文明建立在農業的基礎之上,以農立國。
農乃可持續性的恒產
恒乃持久,產乃繼續生產。只有農業才可以有可持續性的生產,這是大自然的天命。
《易經》稱恒為:“久于其道也,天地之道。恒,久而不已也。”《易經·蠱卦》載:“終則有始,天行也。”終則有始就是可持續性的,就是中國傳統的周而復始的概念。
人類從大自然得到農產品,吸收以后,排下的廢物歸回大自然。比如人與動物的糞便,又歸回土壤,使土壤保持可持續性,這就是人類與大自然的周而復始的任務。如果不與大自然保持循環,土壤就會退化。西漢賈誼《新書·俗激篇》說:“不循則壞。”
《易·系辭》說:“安土敦乎仁故能愛。”可持續性的“安土”,使天下能仁愛,因此中國以農立國。
神農始教播種五谷治病健身
《淮南子·修務訓》載:“古者民茹草飲水,采樹木之實,食蠃龍之肉,時多疾病毒傷之害。于是神農乃始教民播種五谷。”神農不但教民播種五谷,還以谷品治病健身。許多疾病是由營養不良造成的,所以五谷是健身之根基。
中醫的經典中有《神農本草經》,共分三卷,每卷都載有果類、米谷和蔬菜。如卷二載大豆主治風濕、筋痛、殺毒、止涌等;粟米則主養腎氣,去胃脾中熱,利小便;黍米益氣。

《淮南子·齊俗訓》又載:“神農之法曰,丈夫丁壯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饑者。婦人當年而不織,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親織,以為天下先,其導民也。”神農以身作則,奠農立國。此后的古圣賢們繼承了這個傳統。
《易·系辭》載:“神農作,斫木為,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這證明神農還發明了一些農具,以益生產。甲骨文中的“農”字是由三部分構成的。上面是森林,中間是一只手,下面是犁,其意思是,務農于森林草地之間。
農業需與大自然配合。《易·系辭》載,伏羲“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尚書·堯典》也載,堯帝“歷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時”。《黃帝內經》則載:“陰陽四時五行萬物之始終也。”《尚書·洪范》曰:“歲月日時無易,百谷用成。”《尚書·舜典》載:“食哉惟時,柔遠能邇。”意思是,王政以食為首,農事要以時。因此舜帝命令禹去平水土,命令棄去“黎民阻饑”,命令后稷去“播時百谷”。先帝們就是這樣以農立國的。
春秋歷史價值觀
三皇五帝以后,農業逐步在中國奠基。周朝的農業發展較快,到了春秋時代,百家爭鳴,各家主張不一,但都贊成以農立國。
齊國管仲說:“行其田野,視其耕耘,計其農事,而饑飽之國可以知也。”“凡五谷者,萬物之主也。”“所謂興利者,利農事也。所謂除害者,禁害農事也。”“饑寒凍餓,必起于糞土。”“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墨子·非功下》曰:“是故古之仁人有天下者,必反大國之說,一天下之和,總四海之內焉,率天下之百姓以農。”意思是,不稱霸,以農立天下。《七患》篇載:“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養也。”“國無三年之食者,國非其國也。家無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此之謂國備。”
《論語》則說:“禹稷躬稼,而有天下。”意思是,惟獨禹帝和后稷努力處理土壤,精耕細作,順天命而得天下。
由此可見,春秋價值觀是以農立國的。
農本商末

樹有根本和枝末,本和末是出自于自然界的概念。中國傳統稱農為本,商為末,何也?
農之本在天。《禮記·月令》有載:“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擇元辰,天子親載耒耜。”因農之本在天,所以天子祈谷于上帝。大道之行于天下,必以農為本。北京天壇至今還有祈谷壇。
商之本在農。三皇五帝時代,商業已經露面,神農發明農業,農產品就是貨物。據說古代交易也是神農開創的。《易·系辭》有載:“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蓋取諸噬嗑。”這是以物易物,有不方便之處,故有媒介的出現,貨幣的開始。
沒有農業就沒有農作物。沒有農作物就沒有物物之交易。所以要先農后商。從經濟角度來說,這就是農本商末的道理。儒家稱德為本,財為末,農乃德,商乃財,這也講得通的。
《呂氏春秋》告訴我們:“民舍本而事末則好智,好智則多詐。多詐則巧法令,以是為非,以非為是。”意思是,農民老實,商人奸詐,并且提出,“古先圣王之所以導其民者,先務于農。民農非徒為地利也,貴其志也。”故“民農則樸”、“民農則重”、“民農則其產復”。因為農民的天性就是如此。
雖然如此,但是農商像本末,總是分不開的。正如班固在《漢書·食貨志》中所說:“二者生民之本,興自神農之世。”東漢王符也認為:“以農桑為本,以游業為末。”
農本商末,德本財末,這是中國立國之基礎,具有歷史價值。
以農立國的永恒價值
以農立國并不是完全否定掉商業,而是以農為本,以商為末。農本商末符合大自然的秩序。假如顛倒他們之間的關系,以商為本,以農為末,就不符合大自然了。不符合自然道理的文明最終會自滅的。人類歷史上凡以商為本的文明都進末路了。中國文明是世界上惟一歷史悠久而又延續下來的文明。何以如此?作者認為,主要原因之一是以農立國。這也是中國傳統的價值觀。
中國的農業在歷史上遇到不少危機和困難,但是執政者從來沒有放棄以農立國的政策。雖然從周以來,經過春秋戰國的戰亂,農民遭遇土地兼并、無理的田賦、苛捐雜稅,但是到底還是保持了農本商末的政策。
秦漢以后,經過唐宋元明清,各朝代都堅持重農輕商、農本商末的原則。幾千年的中國歷史都取決于農業和農民的問題,保留了具有可持續性的、周而復始的農業。每個朝代幾乎都有共同的歷史模型,該模型把每個朝代分為四個季節。
春:遵天命,中央集權,土地均分。
夏:違天命,貪污腐敗,土地兼并。
秋:革天命,農民起義,苛捐雜稅。
冬:得天命,改朝換代,穩定民心。
中國近代史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的,農本商末的傳統從此開始被動搖了。特別是五四運動以后,中國的整個文化價值觀遭到無情的沖擊。一些知識分子認為,只有科技才能救國。農業是落后的,工商業和國際貿易才能發展中國,使中國進步,使人民得財富。因此近代的中國盡量學習西方的一切。崇洋之心人人都會有,這些愿望是正常的。我們應該學習他人文化的優點,了解各族的風俗習慣。然而,遺憾的是,在學習他人文化的時候,我們常常放棄了自己的傳統寶貝,有些年輕人還以自己的寶貝為羞,以別人的廢物為寶貝。
商本農末的文明如何?
《管子·治國篇》載:“今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農夫終歲之作,不足以自食也。”至少,商業收入比農業多五倍。因此管子執行官辦商業。《漢書·食貨志》也指出:“今法律賤商人,商人已富貴矣。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盡管法律是重農抑商,但事實證明,商人總比農民富裕。因此許多農民放棄農業而去做生意,這叫“舍本而事末”。
中國歷史上出現過幾次商本農末的危機。如《國語·周語》記載,公元前849年,周厲王登基,貴族榮公以專利壟斷物質財富,執行商本農末之路。有士大夫忠言警告,說這是朝代走下坡路的危機,以商為本而逐利的國家將有大難,“今王學專利,其可乎?匹夫專利,猶謂之盜。王而行之,其歸鮮矣,榮公若用,擊必敗。”結果,厲王于公元前842年被放逐。
孔子在《大學》中說:“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一個國家,或一個文明,如果以商為本,從歷史的經驗來說,早晚會滅亡或失蹤。中國的文明至今還存在,乃是因為以農為本,以商為末。
農本或商本決定和平或戰爭

古先知以賽亞說:“他們要把刀打成犁頭,把槍打成鐮刀。這國就不舉刀攻擊那國。”刀和槍乃代表戰爭的武器,犁頭和鐮刀乃代表農業的農具。我們也可以說,武器代表戰爭與死亡,農具代表生命與和平。
漢昭帝時代,經濟改革家桑弘羊召開鹽鐵會議,用民主方式討論,鹽和鐵是維持民生的重要資料,應該歸國營專利呢,還是讓老百姓自由經營。當時有兩派意見爭論,會議記錄由桓寬成書,稱為《鹽鐵論》。書內含有農本或商本,影響戰爭或和平的概述。
不主張鹽鐵國營者提出:“鐵器者,農夫之死生也。死生用則仇滅,仇滅則田野辟,田野辟則五谷熟而寶路開。”然后“人懷敦樸以自相接而莫相利”。意思是,假如把鐵主要用于興農,則可消滅戰爭的來源。因為,農業使人性敦樸,少謀私利。“國富而教之以禮,則行道有讓。”這正如先知以賽亞所說,把刀槍打成犁頭和鐮刀以后,國與國之間就沒有戰爭了。
主張鹽鐵國營者則說:“鐵器兵刃,天下之大用也。”
假如強調鐵器的軍事用途,使兵器變成“天下之大用”,那么就要靠商人尋找市場,到世界各地去推銷兵器,制造各地不穩局勢,開辟新戰場,以出售軍火營利,于是國與國之間就常有戰亂了。
農的本質是行道有讓的和平,商的本質是兵器、多詐和戰爭。《左傳》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回首世界歷史,很多建立在武力上的文明,都自滅了。
因此,從戰爭與和平的角度來說,中國雖然多次被外族侵略,但到后來侵略者都被同化了。屢次被侵略,版圖卻屢次擴大,歷史也越發悠久,這是因為中國是以農立國的。
新時期的十字路口
《鹽鐵論·備胡篇》說:“匈奴公為寇,侵擾邊境。”其原因是:“匈奴處沙漠之中,生不食之地。”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匈奴隨畜牧而轉移。”“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其天性也。”班固在《漢書》里則說匈奴“人面獸心”和“貪而好利”,因為“其地不可耕而食也。”
一個土壤不好或土壤受損的民族和國家,是貪而好利、習戰的侵略者。所以,保護土壤是一個國家穩定和平的基礎。
《老子》第四十六章說:“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只有有機農業才能保護土壤、水源、空氣。有機農業需要高密度的勞動力,歐美人口中只有1%在務農,而中國人口的70%還在農村。所以只有中國才能做得到,用足夠的人口來實行有機農業,用有機農業來救治生態環境的危機。因此,只要中國發揚傳統的可持續農業,以農立國,就一定能在新時期開創和平穩定、繁榮富強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