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思勤
沿海發達地區給外地參觀考察者留下的直觀印象就是繁榮,而這繁榮的載體則是城鄉一體化。在高速公路兩側,那集中連片的工業園區,那數不清的鄉間小洋樓,無不散發著欣欣向榮、日新月異的信息。鄉村城鎮化、城鄉一體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也是經濟發選、社會進步的基本標志。但是,我國長期實行的嚴格的城鄉分割政策,造成城鎮化嚴重滯后,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諸多矛盾中的關鍵因素。這一結構性矛盾在西部地區顯得尤為突出.以內蒙古為例,雖然城鎮化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千,但城鎮化質量卻很低。這主要是因為,一是由于撤盟設聲、旗縣改市以及撤鄉并鎮所帶來的城鎮人口“虛高現象較為突出:二是內蒙古的城鎮大都規模較小、功能不健全,而且城鎮布局過于分散。
我國在“十五”計劃牛首次提出實施城鎮化戰略。這是我國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內容,是解決農民收入過低和增長乏力的根本出路;是促進第三產業發展,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緩解就業壓力的有效途徑;是改變農村消費下降,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快速增長的持續動力之一;也是提高土地資源使用效率,保護耕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
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和城鎮轉移,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必然趨勢;從我區的實際情況來看,城鎮化道路的選擇,要突出發展區域性中心城市,擴大城市人口和建成區規模,增強吸引力、輻射力和綜合服務能力,成為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同時,要加快發展中小城市,進一步強化優勢,突出特色,完善城市功能,不斷增強要素集聚和擴散能力。依托現有旗縣政府所在地和有條件的中心鎮,積極發展小城鎮,使其成為“生態移民”、移民扶貧開發和轉移農村牧區富余勞動力的主要栽體。城鎮發展要突出重點,合理布局,科學規劃,逐步形成符合我區經濟社會發展要求的城鎮格局.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積極推進城鎮建設和運營市場化。改革城鎮管理體制,破除影響城鎮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及政策性障礙,促進人。和生產要素向城鎮聚集。特別值得強調的是,在所有體制性和政策性障礙中最核心的東西恐怕就是戶籍制度?,F行戶籍制度形成于半個世紀前的建國初期,在當時那個特定年代也許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是今天的中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很多制度和政策方面.的東西都在廣泛地與國際接軌,戶籍制度更應當與國際接軌。只有徹底拆除橫亙于城鄉之間達半個世紀之久的逸堵“柏林墻”,我國的城鎮化才能最終得以順利實現.
小城鎮,大戰略.小城鎮建設是我國城鎮化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沿海發達地區的成功實踐已充分說明,小城鎮建設的關鍵在于加快小城鎮經濟發展,特別是把加快發展服務業作為城鎮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著力點,擴大總量,優化結構,顯著提高第三產業的增加值比重和就業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