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了我國2020年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發展目標。十六大報告指出:必須看到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在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這個結論實事求是地對我國現階段已經實現的總體小康做出了客觀判斷。加快西部地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步伐是這個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實現這個目標的關鍵。
一、西部地區小康建設已走完84%路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一)西部地區小康建設的成就和基本經驗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西部經濟以前所未有的高速度取得快速發展。2002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9905.18億元,年均增長15.47%,比全國平均增長速度快0.64個百分點。在實現快速發展的同時,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第一產業下降12.6個百分點;第二產業上升2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提高10.8個百分點。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從根本上改變了西部地區的經濟結構,為未來西部地區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工業經濟在調整中取得長足發展。2001年西部地區完成工業增加值3853.23億元,年均增長11.71%。工業利潤總額由112.54億元增加到444.5億元,增長3.95倍,工業全員勞動生產力達到46047元/人·年,比10年前增長1.75倍。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初步建立和不斷完善,西部農村經濟發生了很大轉變。2001年,西部地區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3833.08億元,年均增長10.64%,占全國的比重提高2個百分點。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大大提高,2001年糧食總產量達到12273.2萬噸,比十年前增加887萬噸,占全國的比重提高1.4個百分點。特別是畜產品,已經成為我國的主要生產、加工基地,2001年西部地區主要肉產品產量達到1556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33%,奶類產量達到416.7萬噸,占全國總產量的45.4%。
經過13年的發展,西部地區建設小康社會步伐不斷加快,已經走完84%以上的路程,近一半的人口實現了初步小康生活。2001年,西部地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5177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610元,年均增長12.65%和10.08%。
回顧西部小康建設走過的路程,有以下幾條基本的經驗值得強調:
——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改革開放以來黨的理論創新以及一系列正確的方針、政策,一直是指導西部現代化建設的行動綱領。近年來,西部地區各級黨委、政府努力把“三個代表”要求全面落實到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落實到廣大黨員干部的思想和行動上,成為推動小康建設的巨大動力。
——以西部大開發為動力,加快經濟發展。西部各地以興區(省、市)富民為宗旨,把發展作為解決所有重大問題的關鍵。特別是進入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以來,西部各地紛紛制定了西部開發的實施規劃,加快培育優良的投資環境,聚集各種生產要素,上馬了一批重大工程,西部經濟發展出現了一個新的高潮,成為建國以來最好的時期。
——培育和發展特色經濟,走符合自身特點的發展之路。歷史上西部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特別是我國加入WTO以后,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西部面臨著重塑產業體系的歷史任務。近年來西部各地加快發展以農畜產品加工業、能源為代表的優勢產業,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增加人民收入的重要支柱產業。
——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西部地區由于歷史形成的原因,經濟落后,體制僵化,改革、發展和穩定的任務很重,困難很多。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西部地區努力加快經濟發展步伐,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以國有企業改革為核心,穩妥推進城鄉各項改革;改革、發展、穩定各項措施相輔相成,共同推動全社會小康建設。
——增強民族團結、維護邊疆政治穩定。黨中央和西部各級黨委、政府始終認真貫徹執行黨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各族人民享有越來越多的民主權利。從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縮小與發達地區發展差距的迫切愿望出發,通過發展經濟,擴大就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進了民族團結,邊疆穩定。
(二)西部地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任重道遠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基本理念充分體現了經濟發展,社會文明和環境安全的辯證關系,表述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遵循的發展性、協調性和持續性。全面小康戰略所追求的最終目標是實現現代化。這個命題在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進程中,必須不斷調整目標,不斷充實內容,以實現可持續發展。國內有關部門提出了包括社會化、知識化、科技水平、生產質量、環保、法制等28項指標組成的反映全面小康社會的指標體系,據此得出的結果為:西部地區小康實現程度58.8%。現階段我國總體小康所體現出的“低水平、不全面、發展不平衡”的特點,在西部地區尤為突出。
——低水平。2001年西部地區人均GDP只有609美元,為全國平均水平的66.85%,東部地區的38.1%。西部地區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為6017.5元和1610元,分別為全國人均水平的88%和68%,根據世界銀行的劃分標準,屬低收入水平。
——不全面。目前的小康水平主要是生存性消費的基本實現,2001年西部地區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水平為3095元,只有全國人均消費水平的85.7%。發展性消費還沒有得到有效滿足,在社會保障,文化教育、醫療保健、環境質量等方面距全面小康社會目標仍有很大的距離。
——發展很不平衡。地區之間、城鄉之間、不同群體之間差距仍然很大。西部地區超過平均發展水平的有4個省區,其余均低于平均發展水平。實現程度最高的是新疆,達到64.7%,接近全國發展水平。最低的西藏,只有50.9%。城鄉發展差異大是西部地區發展不平衡的另一特征。城鄉居民人均收入之比為3.22∶1,遠高于全國的差距水平。目前我國農村貧困人口50%集中在西部,西部國定貧困縣占全國總數的61.8%,其中258個是自然條件惡劣的邊遠山區縣。農村牧區小康建設滯后,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難點。
(三)西部地區實現全面小康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就是要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就現實而言,這一目標能否如期實現,關鍵在于西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進程,沒有西部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全面小康。
——西部地區國土面積占全國的71.4%,但自然環境惡劣,是我國沙漠、沙地、山區的主要集中地區,也是我國主要的生態屏障。國家級自然生態保護區占全國的44.5%,占保護區面積的91.83%。目前,西部地區水土流失面積達到42萬平方公里,黃土高原已成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草原退化面積13億畝,占西部地區草原總面積的35%,鹽堿化面積也逐年擴大。這種狀況使西部地區成為全國生態環境惡劣和荒漠化程度最嚴重的地區,嚴重阻礙了西部地區可持續發展,同時也成為我國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主要環境障礙。
——全國尚未實現基本小康的24%人口中,有69.1%集中在西部地區,同時由于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實現全面小康的難度很大。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的87%分布在西部地區,5個少數民族自治區均集中在西部地區。因此,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對于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發展對外貿易意義極為重大。西部地區大部分位于祖國的邊疆,占據我國90%以上的陸地邊境,國防地位十分重要,是維護國家安定,保證國家安全和人民安居的重要屏障,西部地區的繁榮將對國防建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戰略意義十分重大。
——西部地區擁有豐富的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煤炭資源、水利資源以及歷史悠久的人文資源和獨特的旅游資源,是我國重要的資源富集地區,是未來時期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資源庫”,也是最具發展潛力的地區。
——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現狀決定了在我國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未來時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按照十六大提出的發展目標,到2020年我國的經濟總量將達到36萬億元以上,人均水平將達到22500元,屆時,西部地區要達到全國平均發展水平,則GDP要完成8.28萬億元,以目前的基數翻兩番只有6.59萬億元,二者相差1.69萬億元。因此西部地區縮小與全國的發展水平差距,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任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奮斗目標,缺少西部地區的全面小康,就不能稱其為全面小康社會。
因此,對西部地區而言,擺在面前的發展任務更加艱巨。21世紀頭20年是我們必須緊緊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不進則退。我們必須十分清楚西部地區在未來時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肩負的重擔和全面發展的艱巨性,必須做好長期奮斗的思想準備,把握機遇,奮起直追,努力實現2020年全面建設西部地區小康社會的目標。
二、提高認識,增強信心,加快西部小康建設步伐
總體上看,西部大部分省區市仍處在工業化初期,經濟總量迅速擴張。隨著政策、體制等制約因素的逐步消除,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的潛力在未來一個時期將會得到很好釋放,小康社會建設存在一系列有利的條件。
——黨的領導和國家的支持始終是西部發展的強大動力。西部改革開放以來小康建設取得的一系列成就,是在黨的領導下,不斷進行制度創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結果。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并做出了理論上的重大創新,必將為西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提供科學的思想基礎和良好的體制環境,并轉化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活力和動力。本世紀頭20年,西部大開發將邁出實質性步伐。西部各族人民只要在黨的領導下,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努力做到“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不斷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困難,一定會創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西部資源優勢將逐步顯現。西部自然資源稟賦優勢突出。油氣、煤炭和許多礦產的儲量和潛在價值在全國都占有絕對優勢地位,擁有十分豐富的生物資源,西南地區水資源總量也比較大。所有這些,構成了西部進一步發展的獨特優勢。但是,在過去很長時期內,與發達地區相比,西部資源要素的市場化程度很低。一方面,由于歷史形成的原因,大量資源滯留在市場之外,資源和資產的真正價值無法體現;另一方面,區域經濟發展的整體基礎薄弱,較低的投資回報水平也拉低了資源、資產的價值表現。當前,西部的土地、資金、勞動力等要素正在加速市場化,影響投資回報的外部制約因素正在逐步消除,豐富的資源價值將獲得一個被市場重新發現的機會,為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創造了條件。
——優勢產業正在逐步形成。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西部各省市區正經歷產業結構的新一輪大調整過程。一是具有獨特資源優勢的產業迅速崛起并正在出現檔次升級的趨勢。在資源優勢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產業外部競爭較少,且市場需求具有持續性,發展前景廣闊。二是依托區域性壟斷市場的產業將進一步成長壯大。西部遼闊的地域為其滿足特定市場需求的產業提供了發展空間,如鋼鐵、水泥等產業,西部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化進程發展將為這些產業提供長期發展的需求基礎。三是西部在局部地區(如四川、陜西等)聚集著的可觀的教育、科技資源,具有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成都、西安、楊陵等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迅速崛起。隨著西部教育和科技的產業化、市場化步伐的加快,必將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的更快發展。總的看來,根據國內外經驗,未來10年將是西部受益于結構升級的重要時期。
——經濟發展的外部條件逐步成熟。1998年以后,國家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拉開了西部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的帷幕。實施西部大開發以來,國債項目的投資重點主要是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治理、科技教育的發展等。目前西部以農村牧區電網、水利設施、交通樞紐、高等級公路和通訊設施為核心的基礎設施在質和量兩方面均有明顯提高和改善,科技教育的水平顯著提高,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有所緩解。以此為基礎,經營性資產將出現“收益遞增”的時期,成為小康建設的重要經濟基礎。特別是科技教育的發展,將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粗放經濟增長方式,獲得持續發展的動力。
——后發優勢明顯。當今,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席卷全球,為西部地區走出一條不同于發達地區的非傳統工業化道路,實現跨躍式發展提供了極大的可能性。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加深,西部對內對外開放的步伐將大大加快,這將使西部能夠更多更好地利用外部要素和市場,發揮比較優勢和后發優勢,在競爭中求得加快發展。
十六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是: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使經濟更加發展,民主更加健全,生產力更加進步,文化更加繁榮,社會更加和諧,人民生活更加殷實。實現更高水平的小康是西部各族人民群眾的迫切愿望,我們必須發揚與時俱進的精神,充分利用時代賦予的發展機遇,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加快推進小康建設的進程,逐步縮小與全國的差距,與全國同步進入更加富裕的小康社會。可以設想,經過不懈努力,到2020年,西部將建設成為我國重要的生態防線,重要的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和加工基地,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重要的旅游基地,重要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對外貿易基地,實現經濟進步,生活富裕,山川秀美,民主健全,法制完善,民族團結,邊疆穩定。
為了建設更加全面、更加富裕的小康社會,本世紀頭20年,西部地區要從小康建設的實際出發,逐步提高經濟發展水平和現代社會發育程度,使廣大人民充分享受較高程度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從現在起到2010年,要以工業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為核心,實施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發展特色經濟,實現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增長速度明顯超出全國平均水平;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科教興省(區、市)戰略,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全面進入小康社會。從2011年到2020年,要繼續保持比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實現地區競爭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比較富裕,政治文明和建設文明程度空前提高,如期步入更加富裕的小康社會。
三、緊緊把握重大戰略任務,把西部小康社會建設推向前進
本世紀頭20年,西部地區要以加快實現工業化為核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抓住經濟社會生活中的重大戰略問題,促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全面發展。
(一)按照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要求,進一步調整產業結構
十六大報告提出:“要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是西部實現跨躍式發展的良好機遇。從產業發展的角度看,要處理好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的關系,處理好技術、資金密集型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系,處理好大中小企業的關系,使經濟增長、經濟效益和就業協調發展。一是堅持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西部傳統產業已有相當的基礎,今后相當一個時期仍是經濟發展的主體力量,要積極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促進技術裝備的現代化,增加產品科技含量,提高質量和效益。二是因地制宜發展生物工程、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以及先進制造、中藥現代化等有優勢的高新技術產業,成為西部經濟的先導產業和新的增長點。三是加快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西部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發展滯后,已成為工業競爭力提高的重要制約因素。同時,服務業在吸納工業轉移農村牧區剩余勞動力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須高度重視發展服務業,大幅度提高服務業在西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特別是加快發展旅游、物流等現代服務業,繼續發展交通運輸服務業、積極發展社區服務業。四是加快發展科技教育。要著眼于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和國民素質的普遍提高,為西部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動力和技術、人才保障。
(二)積極發展農村牧區經濟,推進農村牧區小康進程
農村牧區的小康是西部小康建設的難點和重點。在大力實施城市化戰略,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基礎上,必須大力發展農村牧區經濟,增加農牧民收入。一是以農牧業產業化為主線,引導農牧民面向市場,依靠科技、發揮優勢,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發展訂單農牧業,推動傳統農牧業向現代農牧業轉變,努力提高經濟效益。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1)發展特色農牧業,建立名優特農畜產品特別是綠色農畜產品生產基地;(2)加強草原和生態農牧業建設;(3)突出發展畜牧業,成為農牧區的支柱產業;(4)大力發展農畜產品加工業培育產業化龍頭企業;(5)加快農村牧區服務業發展,重點是構筑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商品流通以及科技和信息服務。鼓勵農牧民組織起來,興辦多種類型的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經濟人隊伍。二是積極推進農牧區各項改革。重點是土地制度、糧食流通體制、農牧區稅費、農牧業科研體制和農村牧區金融體制改革等方面的改革。四是加大政府對農牧業的扶持力度。要按照加入WTO后新形勢的要求,建立政府對農民的直接補貼制度。
(三)以城市為戰略制高點,走不平衡發展之路
就西部經濟發展的總體戰略而言,我們認為,要選擇若干經濟實力較強,基礎設施相對完善的空間地域作為戰略制高點,進行重點開發,實現率先發展,進而由點到線,由線到面,帶動西部經濟的整體發展。這些重點區域就是城鎮。由于大中城市在要素聚集和對區域經濟發展帶動方面的重要作用,西部區域發展的重點應該是大中城市,特別是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大城市。城市發展的重點,一是以重慶、成都為核心的長江上游城市群;二是以南(寧)貴(陽)昆(明)城市群;三是以西安、蘭州、烏魯木齊為核心的隴海蘭新城市帶;四是呼(和浩特)包(頭)銀(川)城市帶。在小康建設的整體進程中,必須樹立城市是區域經濟的增長極和社會發展的龍頭的思想,創造要素向城市集聚的機制。建設資金要向城市傾斜。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促進城市經濟發展,提高人口容納能力的同時,改革勞動用人制度,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農村牧區人口向城鎮轉移。
(四)加大西部開發力度,使西部經濟實力不斷躍上新的臺階
西部大開發是推動西部地區工業化進程的重大措施。能不能把握這樣一個歷史機遇,加大開發力度,迅速提升經濟實力,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關鍵問題。今后一個時期,西部開發要重點解決好四個問題。首先,建立長期穩定的投入機制。“九五”后期以來,西部開發的投資主要是由國債資金來支撐的。但由于還債壓力的增大,客觀上不可能長期維持西部開發所需的巨額資金供應。因此,在積極的財政政策淡出之前抓緊建立長期穩定的資金籌措機制十分重要。一是要建立西部開發基金,主要資金來源是國家預算內拿出一塊,國債補充一塊,發達地區按照人均CDP水平貢獻一塊,運行機制為有償使用和無償使用相結合,以有償為主,滾動使用。二是設立國家西部開發銀行,從事西部重大項目的籌融資服務。第二,調整資金投向結構。經過“九五”以來的持續投入,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的狀況已經明顯改觀。從現在開始,資金投入的方向應逐步調整,重點是培育西部中長期經濟發展的增長點,促進新興優勢產業群的形成和發展。第三,大力發展特色經濟。圍繞經濟特點和優勢,大力發展以乳、肉、果為代表的綠色食品業、民族文化特色旅游業、沙產業、稀土產業等特色產業。第四,擴大西部省區的對外開放。除了積極吸引國外投資外,要充分利用與14個鄰國接壤的有利條件和經濟互補性,發展對外貿易。一是邊境貿易口岸可以大力發展邊境貿易和保稅加工乃至現代物流產業。二是邊境口岸的縱深腹地積極發展出口加工業。三是邊境省區的中心城市在鄰國尋求合作機會。
(五)加快實施所有制結構調整,積極推進體制創新
西部的落后,根源在體制創新的滯后,關鍵在于國有經濟比重過大,非國有經濟發展不足。進入小康社會后,國內外環境的變化對西部經濟體制改革提出了新的挑戰。要通過改革實現制度創新,從而推動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一是要繼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進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別是國有經濟的各種有效實現形式,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二是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提高整體素質和市場競爭力,使之成為西部經濟發展的主體力量。要突破長期以來形成的針對非國有經濟的不正確觀念,真正把它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組成部分,消除產業進入的限制,加強資金、人才的支持,提供全方位的服務,促進國內民間資本和外資到西部投資創業。對外商投資實行的政策同樣適用于國內民間資本。三是對國有經濟布局實施戰略性調整,要把國有企業改革與所有制結構調整結合起來,加快國有資產向非國有領域的轉換速度。通過合資、股權轉讓、出售等方式吸引民間資本。樹立“靚女先嫁”的思想,把國有優質資產(如電廠)拿出來轉讓,吸引有實力的民營企業參與區域經濟發展。
(六)堅定不移地走可持續發展之路,重建西部秀美山川
西部經濟落后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在以往的經濟開發中對資源和環境過度索取,導致生態惡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時期,正是西部工業化快速發展時期,面臨的資源與環境壓力將進一步加劇。因此,西部建設小康的基礎便是樹立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要堅持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主線,以經濟發展為核心,以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為根本出發點,以科技和體制創新為突破口,全面推進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持續協調發展。一是要繼續控制人口增長,提高教育水平,全面提高人口素質。二是節約保護草原、森林、土地和礦產自然資源,實現永續利用。西北地區要把節水放在突出位置,以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為核心,全面推行各種節水措施,發展節水型產業。三是大力實施生態建設,實施“天保工程”、“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等重大生態治理工程。四是加強環境保護,在經濟發展中不能以資源環境為代價。五是要建立保護生態環境的長期機制。如重大生態破壞事件的責任追究機制、重大建設項目的環境評價機制、下游地區對上游地區的生態補償機制和生態投入機制等。
(七)加大中央對西部的財稅和金融政策支持力度
進一步調整財政政策。調整對西部的轉移支持政策,提高西部增值稅增量返還系數,將國家財政專項補助的重點轉向西部。允許西部地方政府發行可轉讓公債。對到西部地區投資的企業實行政府獎勵政策。增強對西部的中央政府采購支出。國家應對西部實行中央稅的減免,在若干年內免收農業稅,由中央財政補助補充地方財政少收部分。實行吸引投資的稅收政策,適當提高折舊率,減征所得稅。實行吸引人才的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加強金融政策支持。政策性銀行的貸款最大幅度地向西部傾斜。在利率等貸款條件方面做出有利于西部的規定。優先安排西部企業上市和發行債券。在西部設立若干柜臺交易市場,幫助非上市公司股權交易。
(八)大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堅持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的有機統一,是社會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進入小康社會,西部正處于從傳統的二元結構向工業化和現代化社會迅速轉型的時期,社會活力逐漸增強,社會矛盾包括民族、宗教矛盾也比以往更加復雜,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面臨著一系列新的機遇和挑戰。因此,要從戰略高度認識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在西部進入小康社會以后的緊迫性和重要性。西部各民族要在黨的領導下,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把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提高到一個新水平。一是積極進行文化創新,堅持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二是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把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三是大力實施科教興省(區、市)戰略,發展教育和科學,提高各民族文化科技素質。四是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繁榮文化事業。要充分挖掘西部各地區、各民族豐富的文化資源,成為西部經濟新的增長點。五是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西部地區各級黨的組織要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要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民主制度。特別是要認真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進步。六是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堅持依法行政,推動投資環境進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