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其德
所謂習慣性流產,是指連續發生三次或三次以上的自然流產。而自然流產,是指未使用人工方法,胚胎因某種原因不能在母體繼續生長發育而排出體外的病理情況。自然流產的發生率約為10%~18%,而習慣性流產的發生率約為1%。盡管如此,習慣性流產的原因卻極為復雜,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遺傳因素
占流產的50%~60%主要表現為染色體數目和結構異常,常導致胚胎早期發育停止、孕卵退化萎縮,是淘汰不良后代的一種方式。
對此,夫婦雙方可作染色體檢查、男方精液檢查;如果是性染色體隱性遺傳,或常染色體遺傳疾病,目前可以進行第三代試管嬰兒即人工受精后著床前診斷,以獲得正常的胚胎并移入子宮。
內分泌異常
如黃體功能不足、甲狀腺功能亢進或低下、糖尿病等,影響蛻膜、胎盤和胎兒的發育,導致流產。
黃體產生的孕酮對妊娠的維持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黃體功能不足,可影響孕卵的著床,甚至導致早期流產。為此,應作黃體功能檢查,即應用基礎體溫測定、孕酮測定、B超檢查及子宮內膜活檢等方法來了解黃體功能。黃體功能不全,可以通過藥物糾正。
此外,還應作甲狀腺功能檢查、血糖檢測,以排除甲狀腺疾病和糖尿病等。合并有甲狀腺疾病及糖尿病等內科疾病時,應積極治療。等病情穩定后,由內科醫師與產科醫師共同決定是否可以妊娠。
生殖器異常
生殖器發生畸形或腫瘤,如雙角子宮、子宮縱隔、子宮肌瘤、卵巢腫瘤等。
可通過B超、子宮輸卵管碘油造影或宮腔鏡等,了解生殖器的解剖情況,如有無子宮肌瘤、子宮畸形、宮腔粘連等。如果是生殖道發生畸形或腫瘤,可以通過手術治療。
子宮頸功能異常
表現為子宮頸內口松弛,可作宮頸內口檢查。如果是宮頸機能不全引起的習慣性流產,往往流產發生在中孕期甚至晚孕期,表現為無痛性早破水,繼而出現陣發腹痛胎兒流產。宮頸機能不全的患者在流產后作B超檢查,一部分可顯示子宮頸內口寬大;而另一部分患者則表現為正常,只有再次妊娠時才表現為異常,故需在下次妊娠時嚴密監測。
宮頸機能不全者在非孕期無臨床癥狀,待妊娠后12周左右做B超宮頸內口檢查,如發現異常,應立即進行子宮頸內口縫扎術。
免疫因素
近年來生殖免疫研究表明,習慣性流產的病因,除染色體、解剖和內分泌異常外,約50%~60%與免疫有關。其中約有1/3與自身抗體特別是抗磷脂抗體有關。近期的研究還發現,抗磷脂抗體可直接與滋養細胞結合,從而抑制滋養細胞功能,影響胚胎著床過程。另外2/3是原因不明性流產,被認為與孕期母體對胎兒父系抗原呈低識別和(或)低反應,以致無法產生足夠的保護性抗體或封閉性抗體,從而使胎兒遭排斥。
對此,可作自身抗體檢查。鑒于抗磷脂抗體在體內水平處于波動,出現假陽性的特點(在發熱、感染等情況下可出現假陽性),所以臨床確診要求連續三次試驗,試驗時間須間隔3個月。
自身免疫型習慣性流產可采用免疫抑制方法,近10年來我院治療此類患者妊娠成功率達92.9%。一般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和阿司匹林聯合治療,也可單純采用阿司匹林治療。自妊娠確定后開始服用直至妊娠結束。用藥過程中定期進行血小板凝集檢測,以調節阿斯匹林劑量。通過隨訪未發現藥物對后代有不良影響。
感染疾病
母體全身性疾病尤其是急性感染性疾病,可導致胎兒流產。早孕期某些病毒感染可導致流產及胎兒畸形,因此要進行血清抗巨細胞病毒抗體和抗風疹病毒抗體的檢查。如果是病毒感染,應區分是現癥感染,還是既往感染后產生的永久性抗體。如果是前者可給予抗病毒治療,如果是后者,可不予治療。
其他因素
導致習慣性流產的原因還有:父母血型不合發生胎兒溶血;母體接觸外界有毒物質,如鉛、有機汞、DDT、放射線等;妊娠期機械刺激,如腹部手術或外傷易引起子宮收縮等。
半數以上的患者經過上述檢查可以發現流產的原因,但有一部分患者是找不到確切病因的。對這一部分患者,須進行研究分析。
原因不明型習慣性流產可采用丈夫或無關個體的淋巴細胞、單核細胞(其中較常采用的是淋巴細胞)等,進行主動免疫治療。療程從孕前開始,每療程2次,間隔3周,妊娠成功率達到87%。療程結束后,鼓勵患者在3個月內妊娠,如獲妊娠則再進行1個月療程治療。如未妊娠,則應作輸卵管通液,并在排除不育癥的情況下,重新進行1個療程的主動免疫治療。
總之,無論發生哪種習慣性流產,患者都不要過分地悲傷和憂慮,要及時調整心態,保持開朗的心情和積極的生活態度,不要過早房事,并避孕半年。在此期間,應向有經驗的醫師咨詢,積極尋找病因,然后對癥治療。